陈官镇“非遗+互联网”让传统文化火起来

东营日报 2021-02-09 09:15 大字

本报讯 “黄河岸边波连波,打起花鼓唱起歌,要问姑娘哪里来呀,短穗花鼓是陈官……”日前,在广饶县陈官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官短穗花鼓排练厅里,陈官短穗花鼓代表性传承人张兰青正在录制表演视频。短短几分钟视频里,张兰青和学员将短穗花鼓舞蹈精髓表现出来,引人入胜。

“陈官短穗花鼓的动作奔放、舒展。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用以打鼓的不是鼓槌,而是系在鼓槌一端的鼓穗,要以穗击鼓”。表演完舞蹈动作以后,张兰青开始演示讲解短穗花鼓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跨腿、缠腰、跳步,舞动鞭穗,轻击花鼓……

疫情防控期间,陈官镇将短穗花鼓、孙斗跑驴、高斗葫芦雕刻等精彩非遗内容,通过短视频和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传播。

“以前都是在舞台上演,台底下是观众,现场气氛也比较活跃。但都是表演完了就下场,很少有机会能聊一聊短穗花鼓的故事内涵和文化底蕴。”张兰青说,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这两天她正忙着通过抖音等新兴视频平台传播陈官短穗花鼓。张兰青发现,很多人虽然不太了解陈官短穗花鼓,但是特别喜欢。借助新兴短视频平台,她希望多讲讲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官短穗花鼓又名打花鼓、秧歌鼓,在东营市广饶县一带(特别是陈官镇)流传甚广,已有百年历史。表演时由一青年击镲伴奏,另一青年击鼓而舞。2006年,陈官短穗花鼓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短穗花鼓舞所用的鼓,型制与一般腰鼓相似,相较腰鼓有两处不同。一是鼓槌,短穗花鼓的鼓槌是两根22厘米长的圆木棒,每根槌上系一条长50厘米左右的软线绳,从绳的三分之二处,结有三个疙瘩:最上面一个,是以三个小结并排拧在一起成“豆荚状”(广饶方言称“猫耳朵”);中间一个以五个小结拧在一起成白菜根状叫“青菜疙瘩”;最下面是七个小结拧在一起的核桃状,叫“核桃皮”。二是打鼓的不是鼓槌,而是系在鼓槌一端的鼓穗。

“短穗花鼓的基本功要求高,得需要从娃娃抓起”。张兰青说,这几年,她走进学校开堂授课,教授花鼓舞表演技艺,使这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艺术成为学校的特色教育课程。老师则成了短穗花鼓舞的传人,他们将这种艺术形式不断发展创新,赋予新的表演内容与生机活力,使其更具有丰富的时代风韵和鲜明的文化特色。

这段时间,张兰青还录制了陈官短穗花鼓课程视频,准备春节期间在当地政府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播出。张兰青认为,陈官短穗花鼓本身源于生活,通过线上传“艺”,能让更多人熟悉这项传统舞蹈技艺,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

(记者 庄洪鑫 通讯员 孙玉森)

新闻推荐

大王镇 打好组合拳 筑牢疫情防控网

本报讯临近春节,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为保障市民平安过节,广饶县大王镇积极行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要求,把各项...

广饶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饶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