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供销社 培养“领头雁”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东营日报 2019-09-27 09:20 大字

从今年4月份开始试种,6月下旬开始采摘,一直持续到现在,广饶县花官镇杨王村村民王保玉试种的12亩秋葵大获丰收,销售收入已超过5万元。看着丰收的秋葵和日渐增多的收入,王保玉乐得合不拢嘴:“多亏红亮和合作社带我们走上致富路啊!种秋葵我们前期没有投入一分钱,就只负责做好田间管理和采摘工作。”

王保玉所说的“红亮”是广饶县农达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名叫王红亮。今年,他流转了50亩土地,建成东营首家秋葵种植试验基地,并将流转过来的土地免费提供给种植户,免费提供种苗、肥料、技术,收获之后他再统一销售。说起这样做的原因,他说:“供销社把我培养起来了,我自己也有能力了,希望能尽最大努力带动村民发展。”不仅如此,他还利用建成的10座菌菇大棚,联合搞起食用菌示范种植,带动村民致富。

2010年,23岁的王红亮做起了菌菇批发生意。每天凌晨3:00左右,整个城市还在睡梦中,王红亮已经到达蔬菜批发市场装上菌菇,开始赶往集市去卖。有韧劲的王红亮一干就是4年,这一段经历虽然辛苦,但让王红亮看到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尤其是与超市的成功对接,让他渐渐萌生了发展食用菌种植的念头。

4年的菌菇批发经历,也让王红亮意识到,仅靠自己单打独斗,土地、资金、技术、销售等都不占优势,很难达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要求,长远发展、高效发展的路子更是很难走下去。在广饶县供销合作社的引领指导下,2014年,他带领6户村民注册成立广饶县农达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村民现有大棚联合搞起了大棚食用菌示范种植。由于技术有支撑、产品有销路、质量有保障,合作社当年就取得了丰厚的效益,这更激发了王红亮和社员们扩大种植的热情。

2016年参加了一期市供销社新型农民学校组织的培训后,王红亮眼界大开:“当时在北京中央党校参加学习,参加完学习的第一感受就是他们的技术与设备太先进了,菌菇原来还能这么种。”这一期的学习给王红亮心底种下了一颗种子:回去之后他也要搞大型食用菌示范种植大棚。

从2016年开始,王红亮的学习之路从未停止,只要供销社组织学习,王红亮必定会积极报名参加。2017年,投资200多万元的10座大型高标准菌菇种植大棚建成,年产量从建社初期的不到10万斤/年增加到了90万斤/年。由于产品全部按照“订单式”种植,销路完全不愁,成熟的菌菇全部配送至大型连锁超市与省内市场,并为周边群众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

走上富裕之路的合作社没有忘记自己的父老乡亲。为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出资建成的10个菌菇大棚,王红亮拿出一半多免费提供给种植户,种植户只需自己投入菌棒的费用,菌菇成熟后统一收购外销。已经跟随王红亮种了2年菌菇的王奎广,去年纯收入超过了5万元。“比种地强多了,而且种了还不愁销路。”王奎广说,下一步他还要继续再跟着种下去。

菌菇种植模式稳定后,王红亮又在思考如何扩展种植品种,让更多村民收益。2018年,到临沂、郑州、北京经过一番考察后,他决定引进种植秋葵,并流转了50亩土地进行试种。他将流转的土地免费提供给种植户,种植户几乎零投入就能有可观的收入。“没想到试种这么成功,今年秋葵的亩产最少能达到2500公斤,每亩能卖近万元。”王红亮说,因为之前从事食用菌种植,王红亮在省内各大超市及周边市场都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这也为秋葵的销售渠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供销社的指导下,下一步准备建成食用菌种植大棚30座,秋葵种植面积由50亩提升至100亩,建成640立方米的冷库1座,再买进2辆冷链配送车,这样就能实现当天配送到各大超市和周边市场,减少流通环节,让消费者吃上新鲜的食用菌产品。”说起下一步的打算,王红亮考虑得非常精细与长远。

(记者 李怀苹)

新闻推荐

刘希贞:那些和“买和卖”有关的事儿

提起“粮票”,很多年轻人对它已十分陌生,但凭粮票、油票、布票等购买生活必需品,却是广饶县供销社退休职工刘希贞和...

广饶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饶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