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传家翰墨香 以广饶寨村为例浅析弘扬传统文化涵育乡风文明

东营日报 2019-09-12 16:52 大字

记者 王敏 报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这是新时代新农村的新蓝图,乡风文明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尤为重要。

“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在广饶县乐安街道寨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十岁孩童,以赋诗词为乐,以习书法为趣,营造并呵护着一方精神家园。值得一提的是,为继承和发扬古老文化传统、活跃农村文化阵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自1995年10月起,寨村诗、书、画、文爱好者自发成立了寨村农民诗书会,至今已有24年。近日,记者走进寨村,走近寨村农民诗书会,与读者朋友一起分享这里的文化乐趣。

亮点一:诗书会成员年纪最大的88岁,最小的12岁

“寨村为古兵寨。据传,齐国时期武闰娘娘奉桓公之命,领兵北征,谓之风水宝地,遂命在此安营扎寨,1949年改为寨村。自古以来,寨村就十分重视教育事业,仅明清两代有功名者达120余人。”85岁的李凤林是寨村诗书会第一任会长,他谈及成立诗书会的原因时说:“1990年退休后,由于喜欢文化,也为了自娱自乐,1995年10月,我、李金德、李松岩三人发起成立了诗书会,入会不管年龄大小、性别,只有提交上一幅字或者一首诗,大家通过了才能入会。最初会员有18个人,大部分五六十岁,年轻的也四十多岁,我们有时间就凑在一起作诗、写字,开会时一起欣赏、交流。现在会员有50多人,年纪最大的88岁,最小的只有12岁。”

“成立的第一年新年,即在村委办公室办起了诗书展览。随后每年举办两次大型活动,清明节出版一本诗集,现在已经有24本,元旦举办一次迎春书画展,已经成功举办23届。”李凤林回忆。

乡风文明建设,思路靠政府,“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多年来,诗书会会员们紧跟时代脉搏,自撰、自书画、自费装裱,创作了相当一部分有风土人情、社会气息,赞颂时代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篆刻作品,累计创作诗词歌赋1500多首,长卷16卷,有力地活跃了农村文化阵地。可以说,人们在劳作之余,在自家门口,赋诗作词,评书论画,敲敲鼓乐,形成了一股浓厚特有的“草根文化”氛围,丰富了农村文化内涵。

亮点二:编写东营地区出版的第一部村级志书

“翰墨丹青国之花,今在村野萌新芽。群叟掀起文墨浪,弘扬国粹古文化。”这是业已去世的第二任诗书会会长李松岩写的诗《大乐群叟》,表达了诗书会成员们的心声。

“观今宜见古,无古不成今。”寨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境内有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有秦汉时期的古冢,有明清时期的石碑、石坊。“编修村志才是李松岩的最大的成就。”78岁的李延栋是现任诗书会会长,他拿出一本《寨村志》向记者介绍:“这是李松岩搜集资料多年,历时3年整理,主导编成的《寨村志》一书。全书分为建制人口,自然环境、村庄形貌,农业、工业、商业、教育、村风、民俗、人物、奇闻异事、文物古迹等16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共约18万字,详细记载了寨村从明朝洪武初年迁徙该地后634年的发展历史,这也是东营地区出版的第一部村级志书。”

编修村志是为了更好地使今人和后人明白历史、不忘历史,更清楚更详细地知道历代寨村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的历史状况。在村志上,记者看到“娘娘庙巧换脊檩”、“关帝庙亮神斧”、“邦灿造钟楼”等故事,他们费心挖掘这些民间故事,就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虽然李松岩已去世,但他留下的《寨村志》,诗歌集《秋草集》、《一了吟》、《平心论小集》、《凭心说》仍在供村人不时翻阅。

2009年底,在外经商的李家增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出资制作了一部影视片《情系故土》,主要纪实了寨村古今人文生活变化,生动记录了寨村的生活变迁。

农村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现在,我们正在编写寨村遗址、遗产方面的书,同时做好寨村泉顺院省级文物修缮和保护,塑造地域特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激活文化振兴的一池活水。”李延栋说。

亮点三:编写《我和我的祖国》诗歌集献礼新中国70华诞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诗书会成员编写了诗歌集,以表达对祖国浓浓的爱。在诗歌集中,有一首诗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政策重民生,惠风暖人间。种地免赋税,直补卡里面。顺电打机井,丰收不靠天。耕种机械化,闲了镢和锨。飞机洒农药,害虫无处钻。联合收割机,粒粒进仓间。文化氛围浓,设施多而全。活动大广场,老幼舞蹁跹。健身器材上,人人玩得欢。文化送村寨,经常来展演……”最朴素的语言,却饱含了最深沉的情感。

来到该诗集作者李加红家中,一进门,房屋摆设简陋,但是墙上挂着三幅书画,最醒目的便是正对门的一幅《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65岁的李加红声音洪亮地朗诵。谈及作诗的灵感,他告诉记者:“现在生活好了,心里非常满足,就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村里的变化通过书法、通过诗歌表达出来。”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李加红三个儿女都事业有成,其中小儿子博士毕业后在江苏师范大学教书。

“守住精神家园,下足笔墨功夫。”在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李延栋书写的这幅字,也是寨村诗书会的精神所在,他说,“寨村的诗书画不能在我们这断层,我们现在正鼓励年轻人、孩子多多参与,让寨村诗书会后继有人。”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一间书房、一块案板、一方砚台、几支齐笔,这是寨村诗书会成员的标配,也是许多寨村村民家中的标配。

在农村,诗书会能坚持24年,实属不易,浅层次是对诗书画的热爱,深层次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这源于衣食无忧,源于有一群人一直无私地付出,源于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更源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得到了广大村民乃至更多人的认可。

记者短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文明的进步需要精神文明同时跟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不能落伍。寨村诗书会,已坚持24年,体现了物质文明的富足和农民对精神文明的渴望。

中国文化的本源是乡土文化,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我们常说的乡土、乡景、乡情、乡音、乡邻、饮食、民宿、民歌等等,构成了中国的乡土文化,是不可磨灭的文明符号。实现乡风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关键。

要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把地域文化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让乡村更具魅力。要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规家训、村规民约在教化民风、熏陶民众和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要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加大对农村传统村落、古建筑、古树木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使其与乡村建设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充分彰显文化魅力,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农村留得住人。要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民间文化传承发展,组建一些民间文艺演出队伍,并引导他们利用农闲时节进行“文化走村串户”,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更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优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乡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创作更多反映农村新风貌的文艺作品。

栏目主持人 王敏

新闻推荐

陈官镇村里有个“老人幸福驿站”

“现在俺们每天就来这里下棋、看书、看电视、唱小戏儿,这心里啊那叫一个舒坦!”这几天在广饶县陈官镇北户村老年人文化活动...

广饶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饶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