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海: 一个人,两面鼓,七十年

东营日报 2019-09-12 17:00 大字

“十九大精神放光芒,牢记使命挂心上;不忘初心为人民,新时代巨轮去远航……”9月10日,在广饶县陈官镇陈官村,记者见到了正在演唱西河大鼓的张兆海老人。只见他一手持钢板,磕打有声,一手以鼓键子击扁鼓,铿锵有力,《喜看70年新变化》的内容更是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张兆海打小就痴迷说唱艺术,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里的文艺骨干。“看,这就是我当时学习西河大鼓的脚本———《杨家将》。”张兆海拿出一本已泛黄,印着密密麻麻繁体字的书说道,正是西河大鼓让他开启了“艺术人生”。

在张兆海的印象里,他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上台表演了。“我现在还记得,那是1972年的新春文艺汇演,是在广饶剧院。”谈起自编自演的第一场西河大鼓《虎口拔牙》,张兆海印象深刻。

“那个时候文化活动少,没有电,没有舞台,也没有扩音设备,全凭嗓子喊。这一听到有说书的,都去看啊,好几千人呢,还都很入迷!”回忆起以前的演出场景,张兆海感慨万千,“难啊,表演难,大家看场文艺节目也难。你再看现在,每个村都有文化广场,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想看个节目太容易了。”

如果说西河大鼓是张兆海艺术之路的主角,那么另一面鼓——— 短穗花鼓,让他的“艺术人生”更加圆满。

1987年,担任了陈官镇文化站站长的张兆海,开始琢磨着把短穗花鼓重新搬上舞台。于是,便邀请张洪祥、张洪国两位擅长短穗花鼓的老人参加广饶县1987年春节“全家乐”文艺表演大奖赛,全程参与短穗花鼓的抢救整理,安排学习相关技艺……一系列举措,让短穗花鼓重新焕发了活力。“那次演出效果真是太好了,两位60多岁老人近20分钟的表演里,掌声就没断过。”张兆海兴奋地说。

那之后,张兆海就坚定了把短穗花鼓传承下去的决心。他带领村里的五个十一二岁女孩子拜张洪祥为师,学习短穗花鼓,并一直致力于短穗花鼓的研究和曲谱的挖掘、整理、抢救工作。2008年,陈官镇的短穗花鼓成功申报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没有张兆海的努力,陈官镇的短穗花鼓就只能是美好的回忆了。”陈官镇文化站站长孙玉森说。

“打场脚微颠、八字腿弓箭、击打头略晃、跑鼓轻如仙……”说起短穗花鼓的动作要领,70岁的张兆海仿佛瞬间年轻了许多,“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用以打鼓的不是鼓槌,而是系在鼓槌一端的鼓穗。”

七十年,时代变迁。但对于张兆海来说,热爱艺术,守护西河大鼓和短穗花鼓的心从未变过。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珍惜。新的时代,新的开始,张兆海仍继续走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路上,矢志不渝。 (记者 吴文召通讯员 刘云杰)

新闻推荐

广饶县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广饶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水产品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势在必行。为...

广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饶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