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种了 30 年大蒜,用了 20 年地膜地膜残留 大地之伤

黄河口晚刊 2016-06-13 12:28 大字
今年广饶县花官镇的大蒜喜获丰收,加之“蒜你狠”再次来袭,花官镇的蒜农乐开了花。20多年前,地膜覆盖技术开始推广和使用,这一技术为农民持续增收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是地膜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也成了农村的一大新型污染源。继化肥、农药、除草剂之后,地膜残留也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据了解,我国每年农用地膜达200万吨,回收率不足2/3,不少农户在使用完地膜后,只是简单的人工拾捡,还有很大一部分地膜残留在土地中,置之不理,这使得地膜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6月12日,记者走进广饶县花官镇,蒜农张翔辉跟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喜与忧。

大蒜覆膜种植,增产蒜薹30%,增产蒜头40%

6月12日,记者来到广饶县花官镇,这里是全国有名的大蒜生产基地,也被称为“中国大蒜之乡”。在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种大蒜,而地膜的使用率更是达到100%,据了解,覆膜种大蒜能使大蒜增产蒜薹30%,增产蒜头40%。

农用地膜有着保温、保湿、保肥等作用,由于使用地膜益处多,很多农户在种植农作物时都会使用地膜。

广饶县花官镇古东村的张翔辉和这里的其他村民一样,每年都种大蒜。他告诉记者:“我种了30年大蒜了,从20年前开始用地膜,覆膜种植技术确实增产。”

“大蒜在秋后种植,入冬之前就能长成小蒜苗,因为要经过一个冬天,没有东西覆盖保温,有的蒜苗会冻死。在没有地膜之前,我们都是用玉米秸或者树叶盖在上面,现在有了地膜方便多了,保温效果好,成活率高产量自然就上去了。”张翔辉告诉记者。

种子播到残膜上无法扎根,影响玉米发芽

大蒜产量上去了,但收完之后废旧地膜的处理也成了难题。这些地膜不但难清理,而且还影响下一季作物的生长。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地膜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它在土壤中极难分解。山东省林科院东营分院刘院长说:“大量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不仅会破坏土壤结构,也会阻碍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导致土壤环境恶化,影响作物生长。”

在花官镇记者看到,今年的大蒜已经全部收完,裸露出来的土地上散落着一些透明薄膜,不远处看到村民正在拾拣残留地膜,他们把地膜堆在一起,用小推车一趟一趟地推到路边。

张翔辉告诉记者;“每年大蒜收完后,残留在地里的地膜降解不了,我们只能人工处理,尽量把废旧地膜拣出来,但这样肯定拣不干净,还是会有一部分留在了地里。”

花官镇一年种两季作物,收完大蒜之后紧接着种植的就是玉米。“地膜处理不干净就会影响玉米种子发芽,有的种子被地膜包住就不能发芽,没办法,我们只能再进行二次补种。”张翔辉说。

废旧地膜回收难、危害大,难题咋解?

据了解,目前我国暂无硬性规定农用地膜需强制回收。刘院长告诉记者,地膜回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高效机械回收技术难以突破。聚乙烯烃类塑料薄膜,厚度一般在0.006—0.008毫米之间,这种超薄地膜受日照、风化、耕作等因素影响而容易破碎,且通常与作物根茎、残茬和土壤混杂在一起,回收起来比较困难。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可降解地膜,但是价格普遍较高,保温增墒效果也不好。对于老百姓说,价格才是他们最关注的,所以现在可降解地膜的应用范围很小。”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在农资市场了解到,如果使用达到国家标准的地膜,每亩农田需要5 公斤左右,而用厚度为0.006毫米的地膜,只需要不到3.5公斤,每亩地能减少投入12元以上,因此为了降低亩均生产成本,在不严重影响生产的同时,农民往往选择较薄的地膜。

刘院长告诉记者,解决地膜残留问题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厚度“国标”,让超薄地膜彻底退出市场,从而保证农民不使用超薄地膜。只要适当增加地膜厚度,令其方便回收,且回收后仍有再生利用价值,地膜就可以顺利进入回收再利用的循环链条中。二是提高农民的农田保护意识,建立适当的政策、法规,通过政策引导和法律约束来实现谁使用、谁增产、谁治理。 (记者 贾漫华) 

新闻推荐

打场晒粮:季节性难题亟待解决

路上又见“黄金甲”“路上又见‘黄金甲\’”。“三夏”农忙时节,随着大批小麦完成收割,全市各乡镇的部分道路,一夜之间变身晒麦场。而季节性的交通难题随之而来。6月12日上午,阳...

广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饶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