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明的变迁

黄河口晚刊 2015-06-05 13:48 大字
1 从盐碱地到秀美宜居的巨变

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市委、市政府还在基地的三所办公,整个基地只有两条像样的马路。不少当地人曾戏谑东营“三多三少”:电线杆子多树少,汽车多行人少,马路多街道少。确实是一片荒芜的盐碱地。

这是1984年,王维清来到东营时见到的场景。让这个小伙子没想到的是,第二年他被分配到牛庄工作,用相机开始了一段长达三十年的记录之旅。

东营建市时间短、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因此,多年来,东营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和管理水平:

统筹推进东城提升和西城改造,去年实施了总投资266亿元的47个建设项目,生态新城、金湖银河等生态片区开发工程加快推进,东营雪莲大剧院、科技馆等公益场馆建成投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加强;

着力打造宜居城市,加快城市绿化美化,建设改造城市公园7处,新增绿地115万平方米。道路、小区绿化面积增大、环境卫生日益整洁,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曾经的第一高楼,如今已被淹没在西城的高楼里;东三路的转盘,矗立了三十多年,如今已被拆除……”采访时,王维清指着自己的摄影作品挨个介绍。作为一名摄影师,王维清用自己的镜头语言、全新的视角去解读的城市变迁,让您看到它在经济腾飞、生态绿化、人文建设方面的巨变:在东营城区漫步街头,宽阔整齐的林荫道、色彩斑斓的绿化带,整齐划一而不逊色;平整的道路、拔地而起的建筑,在延伸中拉大着城市框架;登高远眺,蓝天白云,高楼林立的东营,在阳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让人沉浸……

2 乡村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并蓄

在东营市,和她差不多的村庄有一千七百多个,却都没有她的名字响亮。东营市,因这个村庄而命名。她就是东营村。

13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亲自率兵东征高丽,行至此处,在此安营扎寨。留下的军士们成家立业,衍繁至今,便有了今天的东营村、西营村。

唐太宗治下的东营、西营,虽然已有了村落的雏形,但真正的东营村,却是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式建立的,之后,这个村庄和她的子民像鲁北平原上千万个村庄一样,在日出日落里繁衍生息。直到1960年,地下黑金的喷涌打破了她原有的平静。

1961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东营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 —— 华八井,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从此,拉开了华北石油会战的序幕。随着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的深入发展,东营村一带逐步形成由会战指挥部和一些二级单位机关及后勤单位组成的矿区城镇,人们称之为“基地”。

东营村看着东营建市并走上腾飞之路。1998年,东营村改为东营社区,并成立了东营社区居委会,这是随着东营市成立和发展形成的村转社区。如今,位于文汇街道办事处北部的东营社区南依广利河,北接潍坊路,常住人口3600人,现有住户1350户。

现如今,走在东营村,想寻一寻老一辈嘴里说的“走的是宽宽道,听的是鸭兰子叫,吃的是草种子,喝的是驴马尿”场景,已经成了难事儿,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东营村村志中“秫秸顶子蓑积墙”、“秫秸顶子弯弯梁”的村居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早就是宽敞的砖瓦房、高耸的楼房和成排的别墅区了。

虽然还自称村民,但东营社区的居民早已不种庄稼很多年,外出打工、自主经商已成为他们日常的主旋律。现在,村里的900多户居民都搬进了别墅区和分别于2008年、2011年建成的汇鑫小区、营馨小区,舞蹈队、太极拳队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着村民的精神生活,连每天的垃圾也有专门的物业公司负责清运回收,村民们的生活,与城里人早就没啥两样。

东营村只是东营乡村的一个缩写。如今的东营,乡村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并蓄,刷新着乡村文明的定义:村民安居乐业,村容整洁宜人,村风文明朴实。

如今行走在东营各个乡村,整洁宜人的村容村貌俨然成为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干净整洁的乡间小道,统一粉刷的墙壁,活跃在小巷中的乡村保洁员……而这,正是东营市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所带来的新变化。市委、市政府确定2014年为“乡村文明建设提升年”,把全市1781个村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力推进。去年12月,在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东营市以9.49分的好成绩喜获全省第一名。

3 昂首迈步生态文明之路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蜿蜒九曲,奔流万里,穿过东营这座年轻而又古老的城市。原生态却又朝气蓬勃,这样的魅力在东营身上完美融合。对一座城市来说,生态福利是最大的民生,生态效益是最实惠的利益,而生态文明,则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最大红利。东营市坚持生态文明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让生态文明成为东营的一张名片。

一条河见证了东营的生态文明之路。广利河,一条由西北向东南贯穿了整个东营城市的“母亲河”;顺流而下,从黄河南展王营闸,穿东营市东、西城区,经广利港入海。这条横亘了半个世纪的河流,从清澈到混浊,从混浊再到清澈,迎来了一个科学发展的时代,而曾经饱受广利河污染之苦的广大市民群众成为了最直接的受益者。

从广利河的改变背后,我们看到东营这座城市在生态文明上的决策:深入推进水气污染治理,加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生活污染源等源头控制,抓好重点流域和化工企业集中区治理,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项目生态门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东营的生态之路,从来都走得坚定而稳定。

4 拂遍城市的文明之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如果说建设秀美宜居的东营是打造城市“硬环境”,那么,追求城市的精神文明则是打造相应的“软环境”。东营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用文化精品鼓舞人、教育人、启迪人、丰富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于是我们看到无数个“最美”瞬间:“最美东营女孩”邢思睿勇救落水者后悄悄离开,人民日报、中国之声等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

外来务工人员潘治众在出租屋烧伤,妻子同时去世,女儿出生仅仅40多天,爱心人士开展“救助馨馨父女,全城在行动”爱心义演,募集善款43万余元,并自发组织开展了“爱心妈妈”服务;

广饶县中医院的董萍萍在外出旅游时,眼见有人晕倒义不容辞上前施救……这些模范人物逐渐在全市形成一股力量,涌动着文明素养渗透到每位市民心中。

温暖和美好处处可见。为在全社会弘扬志愿服务、帮助他人的强大正能量,东营市积极倡导志愿服务文化,建立完善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机制,建设了市、社区两级培训网络,成立了市志愿者培训学校,建立了两所社区志愿服务培训学校,培训学员6000余人次。同时,着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涌现出了一大批如辛店街道明珠社区“阳光小木屋”、河口街道河宁社区“微笑驿站”、胜利街道胜宏社区“一米阳光”、东营供电公司“海蓬”、东营义工等品牌项目和团队……

文明的真正主角,属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在这座城市,文明不是外在规则的强制,而是内在人格的延伸。在东营,文明业已成为市民的集体人格,这种文化症候预示着这座城市愈加光明的前途。 (记者 孙娟) 

新闻推荐

傅家遗址:在大汶口文化中感受原始文明

在广饶县广饶街道办傅家村及其周围,有一处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名为傅家遗址。该遗址东距淄河约4公里,北距小清河约15公里。从遗址向东约200米是东辛公路,潍高公路从遗址中部东西穿过。...

广饶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饶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文明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