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里来了拍电影的建党95周年献礼片《大火种》在广饶张家村取景拍摄

黄河口晚刊 2015-04-17 14:02 大字
?影片拍摄过程中。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化妆师给小演员化妆、补妆。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饰演群众演员的张秀香和张美英在临时搭起的戏台子上候场。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村民主动担任起道具服装的“缝补工”。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小群众演员们,在拍摄空闲之余玩起了游戏。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4月份,对于广饶县陈官镇张家村的村民来说,与往年有些不同。从4月9日开始,张家村西边那片老房子里便热闹了起来。破落的土房子里进进出出的都是些穿棉汗衫、扛摄像机的人,装满拍戏道具的大车从村公路的东头排到了西头。

根据铁流、徐锦庚荣获2014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国家记忆》改编,由著名导演苗月执导,著名演员陈瑾、白威等主演,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重点打造的电影《大火种》在广饶县陈官镇张家村展开拍摄。

村民演电影:忆苦再思甜

蓝天、河水、茅草屋以及乡亲们身上破败的旧衣裳,此时的张家村,好像回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4月16日,记者来到张家村时,来看拍电影的村民已在拍摄现场外唠起了嗑,“在这儿住了这么些年,在村里拍电影还是头一回。”张家村59岁的张秀香和63岁的张美英,已经连续一周来这里扮演群众演员。因孙子被选中参演剧中主角的孩子,两位老人也被导演选中在剧中参演,“边看孩子边跟着他们拍戏,回味原来的艰难生活。”

张秀香拉起用蚊帐布织的棉汗衫,对记者说:“那个时候,生活条件好的人都是自己织,自己染,这些蚊帐布材质的衣服都是过苦日子的人穿过的。”张秀香告诉记者,孙子宋文康参演了这部剧,跟着演员在剧中一起吃黑饼子和咸菜疙瘩。当了一把小演员的宋文康,回到家见到自己父母都会学着剧里的口音嚷道:“娘,俺饿了。”

走在张家村的路上,随手一问围观拍电影的村民,家里一定有位在剧中露一面的群众演员。这部《大火种》电影中,将近100个群众演员都是导演从这个原著故事发生地选出来的。

演员谈村民:历史的面孔

《大火种》讲述的是1926年冬,青年知识分子刘雨心带着由陈望道翻译的中国首版《共产党宣言》来到广饶,向村民宣讲《共产党宣言》的真义,大王镇的百姓为了保护《共产党宣言》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据导演苗月介绍,故事的原发生地在大王镇刘集村,但他们到了如今的刘集村后,“那里已经很现代化了,与故事差别较大。”经过采访、采景、复查、设组、筹备,导演组找遍了广饶的村落,最终选定在陈官镇张家村还原那段历史。

苗月告诉记者:“因这部剧与东营结了缘,与村里的老百姓结了缘,与他们都有了感情。”而谈及村民们饰演的群众演员,苗月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拍过这么多部电影,就咱山东人最明事理,能出来那个感情。”导演组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挑选群众演员,“找到了‘历史的面孔\’,他们的加入让电影更有质感。”为了与群众演员配合的更加默契,《大火种》的男主演白威私下里经常与村民交流。在与村民对戏时,也经常因为语言的出入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老乡们都很实在,也很配合,和他们拍戏很顺畅。”

一个镜头有时会拍上近两个小时,演员们经常接近下午1点才吃中午饭,但所有人仍满是劲头儿。从早上7点半到下午6点半,以及不定期的夜戏,世代生长在这片红土地上的张家村村民已经习惯了剧组的“生物钟”,也期待着这部电影在荧幕上亮相。

(图/文 记者 张立娟) 

新闻推荐

老人捡到钱包儿媳网上发帖帮寻失主

本报讯年过六旬的连大娘捡到一个钱包,在原地等候失主一个多小时后没等到,回家又让儿媳在网上发帖子继续寻找。4月24日,记者从广饶县广饶街道国安社区了解到这样一则好人好事,随后记者对此进行了了解...

广饶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饶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