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变化中守住年味儿

黄河口晚刊 2015-02-27 14:21 大字
在不少市民的儿时记忆中,过年是一个值得期盼的日子。过年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意味着写春联、贴门神、包饺子、舞狮子,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除旧迎新。浓浓的节日气氛,传递着记忆中春节特有的喜庆和温情。

不过,近几年人们都在感叹,过年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日子天天像过年,这份物质的充裕却冲淡了过节的“狂喜”,高科技的勃兴稀释着团圆的热情,“过年”的幸福指数降低了。变化之中,我们有没有可能守住年味?

读者记忆中的大年

也许是现在的过年太显平淡,不少读者越发怀念昔日过年的情景。

83岁的延廷礼是广饶县大王镇延集村农民,他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家人过年:“条件比今天差远了,但很多场面特别好玩。”

那时一到春节,延集村会集体宰一头猪,平均每人能分到2斤猪肉,这是一年到头最丰盛的伙食。大年夜,延廷礼和妻子把猪肉切成小块放到锅里,出锅后每人分得一小碗。五个孩子像小老虎围坐在桌前,一只只碗捧在手里。老大和老二突然出主意说:要比赛谁吃得最快!两人狼吞虎咽把肉吃了个精光。老三性子慢,还在一点点儿地细嚼慢咽,二哥眼馋跑过来跟他抢,一碗肉不小心掉到了地上,惹得老三哇哇大哭。延廷礼和妻子只好把自己碗里的肉分给老三……延廷礼说,那些年没有电视、电灯,只有全家围在一起听收音机、打扑克、放滴滴筋,但过年相比平时的“物质丰富”和游戏乐趣,确实年味十足。

今年39岁的巩先生则说,儿时的“年味”其实主要来自忙年的过程。“家里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几就蔓延开了,兄妹几个都特别激动。”巩先生跟着父母、兄弟姐妹,从备年货到包饺子,从贴春联到放鞭炮,再到守岁拜年,逢元宵节还能逛庙会、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这个过程不仅喜庆,还有一份庄重,年味就这样一点点飘散出来,让他陶醉不已。

过年不光“摇一摇”

新的时代,过年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新花样。

30岁的徐金(化名)说,自从和父母在城里落户以来,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较大,过年变成全家休息、放松的日子,已经不愿意再像农村老家一样“忙年”。过去全家炸丸子、包水饺的琐碎环节,变成到酒店吃顿现成的年夜饭,同样都是团圆,但内心的感觉有了一些变化。

微信“摇一摇”抢红包成为年轻人的春节热词。23岁的小姜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过年的新鲜劲儿越来越少,这种新花样当然会引起大家关注。”不过,春节过后,像小姜一样的很多年轻人在抢红包之余也意识到:为了抢红包,自己忘了专心看春晚,也忘了跟父母聊天;只顾自拍秀年夜饭,却忘了专心致志享受年夜饭。小姜说,过年的热点话题不应只在“摇一摇”,拿出耐心来听长辈说说话,聚会时不忙着戳手机而是专心团聚,也许才是真的“过年”。

在变化中寻回年味

这几年,“守住年味”的呼声日渐高涨。不过,有市民认为,“守住年味”不是希望时光倒流,或者非要恪守旧习俗,年味冲淡的原因并非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是过去“唱歌跳舞吃好饭”的过年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内心的文化情感诉求。

“只是简单地停留于儿时回忆,或者模仿别人的春节,都没法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节日。”巩先生认为,在高科技、高速度时代,要想重新寻回年味,只有充分尊重自己和家人的个性,做出属于自己的春节文化选择,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亲身参与的乐趣,重拾由琐碎点滴带来的生活感知,才可能找到“春节密码”,让一年一度的春节重拾“年味”。

(记者 李晓琳)

■相关链接

读者眼中的年味儿

东营网友sanrnewa:突然觉得,所谓“年味”就是家人朋友闲下来,待在一起温一下亲情,追忆一下当年,也许只有这个时候,人才是最真实的。

东营网友无敌小老鼠:“年味”不是什么礼物,也不是什么成就,年味就是一份浓浓的家人等待,就是妈妈做的菜,就是带着硝烟味的炮竹。

读者段雨波:“年味”就是一家人团坐桌旁,其乐融融。父亲依然拿着小酒盅,咂着老白干的惬意,母亲依然不停地给每个人夹着菜……

胜利油田物探文化工作站崔先生:今年春节和同事一起为工作站装点灯笼,迎接一年来征战在一线、凯旋归来的物探铁军,这时候我感觉一份浓浓的年味、家味!年味就是喜庆、团圆,就是红红火火过节,就是新的一年节节攀高!

(记者 李晓琳 整理) 

新闻推荐

2015年闹元宵文化展演活动今日开演

3月4日,记者获悉,闹元宵文化展演活动于3月5日(正月十五)举行,届时有东营民间舞龙、舞狮、高跷、秧歌、锣鼓等表演队伍进行街头表演,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按照2015年“黄河口之春”系列文化活动安...

广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饶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