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区委副书记、区长孙孟来就我区棚户区改造相关情况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王连同

东昌时讯 2013-12-16 02:17 大字
本报记者 王连同

12月12日上午,在聊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庆忠的陪同下,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徐锦庚来我区调研棚户区改造相关情况。

在聊城市会议接待中心一楼会见厅,区委副书记、区长孙孟来就我区棚户区改造相关情况接受了徐锦庚社长的采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丹青陪同活动。

孙孟来区长向人民日报社记者介绍了我区棚户区改造的基本情况、目前的进展情况,并着重介绍了我区在实施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如何扎扎实实地做好群众工作,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尽量保证被改造棚户区群众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孙孟来说,今年以来,东昌府区棚户区改造32个村,拆迁面积330万平方米,涉及棚户区群众3万多户。我们建了22个回迁安置区,大部分建在改造拆迁的原地或者附近。涉及棚户区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群众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

孙孟来说,在棚户区改造工作过程中,从2008年到2013年,我们走过了群众由抵触到接受、由接受到支持、由支持到主动请求的三段历程。纵观这六年,基本上是每两年上一个台阶。我们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着重解决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08、09年重点解决了“拆不动”的问题;10、11年,重点解决了“拆不快”的问题;12、13年重点解决了“拆不好”的问题。尤其是今年以来,东昌府区的棚户区改造工作,进展神速,异常顺利,各级工作人员积极主动,群众理解支持配合。在全区上下,可以说是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可喜变化。

孙孟来说,我区的棚户区改造,源于“五大必要性”;在棚户区改造工作实践中,我们创造性实施了“135”工作模式,即“树立一个理念、建立三项机制、发挥五大作用”。

五大必要性:一是棚户区改造是我们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惠及民生的必要;二是我们在全国打造江北水城品牌的必要;三是我们发展民生,切实改善棚户区群众生活的必要;四是保障我区群众身体健康,让他们更有尊严地生活的必要;五是确保群众居住安全,增强减灾防灾能力的必要。

树立一个理念: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民、惠民利民”的工作理念。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政策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惠及百姓。我们的棚户区改造,让群众从低矮潮湿的小土房搬进了宽敞明亮干净的楼房,不但改善了他们的住房条件,而且给他们居住的房子确了权,有了房产证,他们的住房值钱了,还可以抵押、转让、进入市场,直接增加了他们的财产性收入,所以得到了他们真心的拥护。

建立了三项机制:一是综合协调机制。成立了我任组长的棚户区改造领导小组,制定了科学严密的工作流程,确保机制理顺、协调有力。二是依法推进机制。在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执行,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工作推进机制。实行“周通报、月观摩、半年评比、年终奖惩”制度,分解任务,加强督导,严格考核。

发挥了五大作用:一是政策引领作用。我们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拆迁政策,充分照顾群众切身利益,有效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二是帮包县级干部的后盾作用。我们对每个项目都成立县级干部任指挥长的现场指挥部,盯靠在项目一线帮助解决具体问题,既促进了工作,又发挥了良好的后盾作用。三是各办事处党政领导干部的骨干作用。每个城区办事处都抽调精干人员,集中精力、集中时间,进村入户开展群众工作,成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四是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员干部带头搬迁,取得了搬迁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五是部门的保障服务作用。每个搬迁改造现场指挥部都抽调住建、国土、拆迁、审计、纪检等部门骨干力量为成员,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了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这一工作模式既统一了政策,规范了程序,又保障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支持,这也是我区棚户区改造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和关键。

孙孟来区长最后说,在整个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涉及棚户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对搬迁改造的村庄,预留10%的保障性用地,并将其变成国有出让商住开发用地,开发经营所得利益归村集体,用于支付村民养老、医疗、困难群众生活等费用,确保涉及棚户区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切实的改善和提高。同时,对生活确有困难、并且符合低保政策的棚户区群众,一律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让人人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新闻推荐

驻村书记来了,穷帽子摘了

■千名干部下基层·巡礼村人均年收入3000余元,在大王镇全镇排名倒数,一没项目,二没集体收入,三没资金,全村五百余口人愣是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驻村书记一来,这个后进村有了很大改观———驻村书记来了...

广饶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饶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