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故事回首那些青春岁月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1971年4月,原广饶县第三中学高二级的同学毕业时参观牛庄烈士祠,结束后在烈士祠门前拍下了右边这张七十多人的大合影,照片上的人个个胸前别着毛主席纪念章,手拿《毛主席语录》,充分显现出那时特有的政治色彩。
那个时候,每到毕业,学校都会组织毕业生去工厂或附近单位参观学习。1971年,张洪泉高中毕业,毕业前的最后一课,他们来到了牛庄烈士祠,参观学习了革命前辈的光荣事迹,结束后在写有“挥泪继承烈士志 誓将遗愿化宏图”的镜子旁拍下了右边这张大合影。回首四十年前的事情,张洪泉说已记不清楚了。说到《毛主席语录》,张洪泉还能记住《 纪 念 白 求恩》、《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这“老三篇”。他说那个年代的人对毛主席特别虔诚,胸前都别着毛主席头像,口袋揣着《毛主席语录》,随时随地都看《毛主席语录》。
张洪泉说他那一届有两个班,一个班有六七十人,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班里学生的年龄有悬殊,年龄最大的要大他五六岁。在学校里学算术、国语、英语等,英语课老师也只是教简单的单词,学后没多久就渐渐忘了,唯独那句英文的“毛主席万岁”在好多年之后依然还能记得。
70年代的农村生活条件差,上学的大部分都是男生,班上的女生屈指可数。只有家庭条件好的女生才能上得起学,绝大多数家庭都把上学的机会留给男孩,女孩多半在家务农。“现在都提倡男女平等,不管是男孩女孩都能上学了,时代不同了。”张洪泉说。
那时候,学校统一要求住校,一周回一次家。每当回学校的时候就把高粱窝头、地瓜面饼子、玉米面饼子或者玉米面、地瓜面等带到食堂里,食堂给热干粮。通常大家都吃自家腌的萝卜条。那时候的食堂不能跟现在比,不做菜的时候多,一周有一两次午饭会炖白菜或萝卜。张洪泉说:“说是菜,几乎见不到油,跟现在一比,和白水煮的没啥区别,吃完不用刷碗,就很干净。就是这样还1毛钱一份菜,那时1毛5分钱能买一盒烟,两毛钱就能买一筐西红柿,当时好多同学都不舍得吃菜。有次炖的萝卜,切成一段一段的,放在大锅里煮,熟了后一人舀两三段,吃一口觉得那么香,可现在再这样吃就受不了了!”
毕业后张洪泉在村里的联中干代课老师,教学条件很简陋,要教具没教具,要设备没设备。张洪泉说,“黑屋子”、“土台子”一下雨就漏,用水泥在墙上抹成长方形,刷上黑墨就是黑板,用土砌起来的桌子,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张洪泉在学校干了两年代课老师。一个月工资是7块钱,他教四年级、五年级和初一,可以领两份工资,一个月能领15块钱,那时候在村里就算高收入了。村里的生产队还给他记工分。但这些也丝毫影响不了他要当兵的决心,在学校干了不到两年时间的老师后,他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军旅生涯。(记者 黄姗姗)
新闻推荐
三胞胎不满周岁 住院花费几十万本报呼吁社会好心人帮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
三胞胎女婴"class="group1"target="_blank">本报讯家住广饶县稻庄镇稻二村的朱福英,年仅27岁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家里的三胞胎曾经是她最骄傲的事。然而,上天似乎并没有眷顾这位母亲,因为,孩子出...
广饶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饶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