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收藏一位普通农民的文保情结李守海无偿抢救征集文物二百余件并担任文保员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象牙双陆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年近七旬的李守海,是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普通农民,家住广饶县李鹊镇西辛张村。30多年来,他凭着对文保事业的痴迷与热爱之情,一直默默无闻地从事着文物抢救、收集和保护工作,先后为国家征集各类文物200多件,在当地传为佳话。
早从1989年开始,李鹊镇就走发展特色农业之路,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西辛张村积极响应党的这一富民政策,每户平均2个大棚,棚基都下挖1米多深。而该村恰恰是西辛张遗址的集中所在地,地下文物十分丰富,且埋藏较浅,有的地方甚至才半米厚。所以,有的村民在翻地种菜或取土时就会挖掘出许多文物来,发现一些陶器、骨器、玉器、石器等文物是常有的事情。
为了防止文物流失,李守海老人全天守在田地上,任凭风吹日晒,有时候根本顾不上吃午饭,随时注意收集出土的文物。有时村民发现出土文物后不声张,偷偷拿回家。李守海老人听说后,就亲自到村民家中追要文物,然后送交博物馆。有的村民不愿意交出文物,李守海就反复向他们讲道理、摆事实,让村民明白文物属于国家所有,把出土文物据为己有是犯法的,主动上交文物有功等。最终,村民被他说服,将文物全部交出。李守海就把收集的这些文物及时送到博物馆,并将领回的脸盆、毛巾之类的纪念品送到上交文物的群众手中。在征集文物的同时,李守海还千方百计的订阅一些与文物有关的报刊、杂志,如《中国文物报》、《文物天地》等来阅读,了解文博动态,学习文物保护知识。随后,他将学到的文物保护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及时向当地村民讲解、宣传,以提高群众积极保护文物的意识。在他的带动和宣传下,村民主动上交文物的意识日益增强,有的村民甚至直接把文物交到博物馆。
但是,李守海老人收集文物的举动起初并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一是因为他收集的文物大多是墓葬的随葬品,家人对此十分忌讳,认为不吉利,不希望他整天和这些东西打交道,更不让他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带回家。二是他一心扑在文物征集上,把家里的许多农活都耽误了,尤其是农忙季节,家里人手不够。但农忙季节也是文物出土最多的时候,视文物如生命的李守海老人当然要到处看看,这必然影响自家的生产,为此经常遭家人抱怨。但是,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并没有影响老人的积极性,他仍然满怀热情的继续从事着他所钟爱的文物收集保护工作。李守海老人收集文物非常细心,不放过一丝一毫文物。有时候收集到的出土文物已经损坏严重,呈碎片状。但他知道这些碎片也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于是小心翼翼地用报纸将碎片包好,唯恐漏下,然后装进纸箱里,用自行车载着送到离家20多里地的博物馆。就这样,他先后为国家捐献玉器、陶器、骨器等各类文物200多件。经文物部门鉴定,许多文物可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其中的汉代陶磨在全国发现的陶器文物中较为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李守海老人不计报酬,无偿捐献200多件文物的事迹引起了省、市、县报社和电台的关注,纷纷对其进行了报道。经报纸、电台连续报道,老人的名气可就大了。于是,有些文物贩子多次慕名找到李守海老人,许诺以高价买下他收集的文物,但每次都遭到他断然拒绝。李守海老人说:“文物属于国家,我都把文物交给博物馆了。你们出再高的价钱我也没有文物,你们快走吧!”文物贩子见李守海不为金钱所动,只好灰溜溜地走掉。李守海老人对文保事业的这份痴迷和热爱,深深感动着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经博物馆领导研究,决定任命他为西辛张遗址文保员,全面负责遗址的管理保护等工作。上任后的李守海老人热情更高,干劲更足了。用老人自己的话说:“我会继续从事着我所钟爱的文保工作,直到老的不能动为止。”
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老人守着大量的文物古董,竟不为名利所动,心中始终想着这些文物是国家的,应该归国家所有。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他那样,从自我做起,树立“出土文物属于国家,不能据为己有和任意盗取贩卖”的文保意识,那么我国的文物将会减少多少流失,免遭多少破坏呀! (通讯员 李振伟)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25日,记者获悉广饶大王某橡胶公司杨某某在生产线上操作时,长发不小心被卷进高速运转的机器中,头皮被撕裂开,可当其向公司索赔时被拒,无奈之下将公司告上法庭。2009年3月13日下午2时,在某...
广饶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饶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