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搬出大山幸福来——漳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甘肃日报 2013-11-14 20:19 大字

搬出大山幸福来——漳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王雨 通讯员 何继强

漳县新寺镇青瓦寺村安置点农民侯新明,原来生活在没有水、没有路的贵清山林缘区,搬到川区后,有了水泥路、自来水、太阳灶、圈舍养牛。他逢人便说:“一年退耕还林补助5000多元,我和儿子务工收入3万多元,这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为了让山里的群众过上好日子,近年来,漳县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努力走出一条从“治穷病”到“拔穷根”的路子。

为了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顺利实施,漳县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方案和措施,按照“县负总责、乡抓落实、移民到村、责任到户、搬迁到人”的要求,成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整合资金、协调贷款,对筹资困难的群众优先发放贷款,同时深入搬迁农户家中,开展调查研究,采取召开搬迁群众大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与有搬迁意向的农户签订搬迁协议。

漳县抽调工作组进村入户,苦口婆心讲道理,一笔一笔算细账,打消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同时,对大山里搬出群众的土地,列入退耕还林工程,组织群众栽植树苗,并通过国家搬迁资金和县上整合配套资金,在新的安置点建设了瓦房,通上了自来水,硬化了巷道,修建了圈舍,引导搬迁群众发展规模舍饲养殖,种植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日光温室,增加收入。

漳县还加强技能培训,组织青年到省外劳务基地务工,并帮助妇女和老人到附近建筑工地、日光温室打工,千方百计帮农民增加收入。县上以搬迁群众劳动技能培训为主线,以产业扶持为重点,以劳务输出、交通运输为支撑,扶持示范户,培养致富带头人,先后培训搬迁群众3500多人,累计输出搬迁群众2000多人次,创劳务收入4000万元,基本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能致富”的目的。

“政府帮我建了两座日光温室,技术人员经常指导,一年纯收入4万多元。”新寺镇新寺村安置点农民付小龙住在漂亮的新房里,心里对党和政府充满了感激。

从2004年至2013年,漳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7个,总投资达1.45亿元,项目涉及新寺、盐井等9个乡镇32个村,搬迁群众2367户12186人,建设安置区18个,建成住宅2367套,并配套建成了农电线路、人畜饮水、防洪堤等90余项工程。

漳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生态环境得到修复。迁出区地方的植被逐步恢复,森林覆盖率由项目实施前的57.4%提高到61.2%。

漳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崔治万说:“县委、县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作为改善民生、扶贫攻坚的一件大事来抓,严格按照‘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的基本原则,从项目的谋划、争取、建设、管理等关键环节入手,强化措施,狠抓落实,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转变了观念,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带动了乡镇、县域经济的发展。”

新闻推荐

满意写在群众脸上

满意写在群众脸上【走基层看变化】满意写在群众脸上——漳县便民服务工作纪实本报记者王雨“麻烦问一下办理大病救助应该到哪个窗口?”“我带您过去,请跟我来。”一会儿时间,老大爷便在民政局窗口办...

漳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