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十四载 见证陇原林业复兴之路
天保十四载 见证陇原林业复兴之路
本报记者 陈 泳
虽然已是深秋,但对于甘肃南部岷山腹地的白龙江林区来说,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在这里,山峦叠嶂,峰谷纵横,松涛伴云海、流泉汇飞瀑的景象随处可见。秋雨寒霜为这片广袤的森林染上了暖色,多姿多彩、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让人沉醉。
这曾是一片为国家西部发展提供大量木材资源、立下赫赫战功的森林,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林区可采资源面临枯竭,森林生态功能被严重削弱。从1998年9月开始,甘肃省全面启动了国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白龙江林区在全省率先停止天然林采伐,迈开了依法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经过白龙江林区职工14年的努力奋斗,林区的水土流失明显减轻,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这片原始林区重新焕发往日的生机。
艰难转型 从伐木人到护林人
甘肃省天保工程一期实施了14年,实施范围覆盖长江、黄河流域10个市(州)68个县(区、市)、5个森工局、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2个市(州)直属林场(站)和内流河流域的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90个县(局)级工程实施单位,工程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6.1%。
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对于甘肃省从事木材生产近半个世纪的国有森工企业而言,无疑是一次严峻挑战和考验。(转2版)
(接1版)
“放下手中的锯子,就等于扔掉了饭碗。天保工程刚开始的时候,白龙江林管局1.6万多名职工面临全员下岗,有的家庭祖孙三代都是林业职工,大家都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隔多年,退休职工老王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仍然感慨不已。
如何变挑战为机遇,林区人开始冷静思考。针对全面禁伐后职工全员下岗的现实和天保工程方案十分有限的人员编制,1999年,从管理局、林业局到林场逐级进行大刀阔斧的内部改革,精简管理机构,稳妥分流富余职工。在充分调查研究、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天保工程造林项目管理、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工程资金管理、项目竣工验收等28个管理办法。
为加强对天保工程的组织领导,从管理局到各林业局,层层成立了天保工程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迭部、洮河、舟曲、白水江四个林业局组织专门力量,清理登记,入库封存了所有生产机具和运材车辆。
喧嚣多年的原始森林开始寂静下来,林区公路上再也看不到来来往往的运材车辆,昔日各地木材经营网点热闹繁华的场面成为永久的回忆。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白龙江林区始终坚持“零”采伐,累计减少木材产量343万立方米,减少消耗活立木蓄积1029万立方米。通过不断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林区没有发生大的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捕滥猎和乱占林地现象,没有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完整得到确保,832万亩原始森林得到休养生息。
播撒绿色 从伐木人到造林人
从1998年开始,白龙江林区以平均每年12万亩的速度推进人工造林。14年来,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保证了栽一片、活一片、见效一片。
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不论是白龙江畔还是洮河两岸,由林区职工组成的专业队伍,便自带行李工具,自备干粮,浩浩荡荡入驻荒坡秃岭,随处可见他们会战造林、建设绿色家园的壮观场面。洮河林业局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建成的8万多亩百里绿色长廊,成为林区人绿化荒山的缩影。
洮河林业局冶力关林场场长庞林军介绍说,冶力关林场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35公里。对于如此之大的森林面积,多年来,一线的职工们除了进行森林管护等工作以外,还要抽出大量的工时进行植树造林工作。庞林军说:“伐树本来就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更何况是种树。如果不是职工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林场这十几年的森林覆盖率也不会从原来的30%到现在的60%以上。”
近年来,随着造林绿化的持续推进,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人工造林已经从高海拔转移到低海拔,从高寒阴湿区域转移到干旱河谷地带,从林区内转移到林区外。保护局启动实施异地造林工程,在漳县造林25万亩、会宁60万亩、山丹16万亩、合作依毛梁1.5万亩。2011年,与武威市签订了100万亩治沙造林协议。
14年来,白龙江林业局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72万亩,飞播造林48万亩,林区净增林木蓄积1039万立方米,增加森林覆盖率9.22个百分点,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双增长。林区内发源和流经的白龙江、洮河及其支流年径流量已达60多亿立方米。
产业崛起 从伐木人到市场人
在大力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白龙江林区依托资源优势,不遗余力地实施林业产业开发,提高经济收入、缓解经费压力。先后筹措资金近5亿元,建成了林木种苗、森林旅游、葡萄酒业、水电站、山野菜加工、宾馆餐饮和房地产等一批产业项目,增强了发展后劲。
种苗是生态建设的基础。14年来,白龙江林区的种苗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苗圃由22处扩大到46处,面积由2300亩扩大到近6000亩,存苗量达6亿株,年出圃各类优质苗木6000多万株,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木培育基地,不仅满足了林区自身公益林建设的需要,还为甘肃省及其周边地区生态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苗木。
林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森林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2002年起,林区先后开发建设冶力关、大峪、腊子口和沙滩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冶力关、大峪和沙滩国家森林公园已经成为甘肃省森林旅游的著名景区。昔日封闭落后的林区,变成了环境优美、游人如织的旅游景点。2005年以来,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00多万人次,经营收入3000多万元。森林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不仅加快了林区经济的转型发展,还为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14年的天保工程,二次创业的白龙江林区用智慧和汗水保护森林、改善生态、发展林业,揭开了林区转型跨越的新篇章,开拓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复兴之路。
白龙江林区如今的变化,正是实施天保工程14年来,甘肃省林业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一个缩影。全省累计减少天然林采伐2000万立方米,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1385.96万亩。活立木蓄积从1.7亿立方米增加到2.04亿立方米,增加了0.34亿立方米。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8.48%增加到21.21%,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工程区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新闻推荐
本报定西讯(记者王雨)定西市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搭建工业集群发展平台,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到5月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06亿元,增长20.3%。今年以来,定西市加强产业...
漳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