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农机社会化服务助推撂荒地整治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张赛 通讯员 陈恒
“高庄村一共是460户1996人,人均占地面积达到六亩以上,因为撂荒地比较多,正好今年镇上在常河村成立了一个机械服务队,我们就租过来,一边旋耕一边铺膜,打算种黄芪,因为我们这儿是个黄芪千亩点。”通渭县常河镇高庄村党支部书记田宝林告诉记者。
乡村要振兴,农机要先行。常河镇高庄村千亩黄芪种植点机声隆隆,大型深松旋耕机正在地里作业。常河镇常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依托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购置了一大批农机设备投入春耕生产,有效解放了生产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今年通过支部创办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常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创办了社会化服务作业队,现有大中型机械6台,各类农机具30余件,为全镇撂荒地整治和春耕生产提供耕种服务。”常河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姚尚举说。
为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现状,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渭县加大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把社会化服务、合作社流转作为撂荒土地整治、复垦生产、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做到因村制宜、分类施策。
近年来,在定西日报社的帮扶下,通渭县碧玉镇南岔村已经形成了生产链全覆盖的农机服务体系,通过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真正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落到了实处。
“去年到今年,根据南岔村产业发展需求,我们帮扶单位定西日报社先后支持资金9万元为村上购置了1204拖拉机等十多台农机具,并指导村党支部领办了农机服务合作社,通过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预计村集体收入能增加两万元。”碧玉镇南岔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杨晓军说。
“今年,我们争取帮扶单位资金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并整合村集体资金,共计30多万元,购买了2台大型农机和11套农机具,结合当前撂荒地整治工作,村上计划种植洋芋500亩、黄芪400亩、饲草玉米400亩,这些农机具对我们产业发展帮助很大。”碧玉镇南岔村党支部书记李勇表示。
在动员农户对撂荒地复耕复种的同时,通渭县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及致富能人、种植大户投身乡村振兴,通过土地流转、托管服务等方式有效解决土地撂荒,打造一批标准化产业示范点,通过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动农户发展特色富民产业,让老百姓从产业发展中受益。
通渭县瑞福农机社会化服务合作社负责人李远志说:“目前我们合作社有各类大中型农机具32台(套),今年镇上动员将周店、庆阳两个村撂荒地进行整治,我计划继续种植马铃薯原种,粗略计算可增加收入50万元以上。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社会化服务方式带动农户260户,每户全年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
由于农业种植效益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以来,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化、经营规模化,既解决了撂荒地问题,又提高了亩产效益,还为外出务工人员彻底解决了“来回折腾”的后顾之忧。
通渭县陇阳镇庆阳村村民姜西彪说:“家里现在种了8亩地,种些玉米、洋芋、胡麻,剩下的咱们队上有农机具的人帮着种,也是种马铃薯、药材和玉米,基本上这附近的地都没有荒。”
通渭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经服务站站长杨天水说:“今年,我县结合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在全县各股份经济合作社创建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业队,为全县春耕生产、撂荒地整治、中药材种植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县未整治到位的撂荒地还有0.81万亩,我们计划通过社会化服务、农业托管、合作社流转等方式,打造玉米、马铃薯、中药材等示范产业片带,确保全县所有耕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
新闻推荐
山楂小镇(资料图)。李和摄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薛巍敏距通渭县城52公里的常家河镇,坐落着一处“山楂小镇”,这里以山楂树...
通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通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