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本报讯(通讯员吴清源)按照定西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2016年全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入巩固已有成果、攻坚克难和全面提升的攻坚阶段。从近期督查抽查、相关统计数据和监测指标来看,当前全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措施落实有力、改革效果成效显著。
强化了政府办医职责。2015年,全市6个县出台《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组建了由政府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成员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重大事项的决策、执行等,履行政府办医职能。近年来,县本级财政每年投入1.1亿元左右,用于相关设备更新、重点专科建设等;各县积极调整医疗机构人员编制,公开新招录医学专业人员,引进医学专业人才,根据实际进行院内临时医务人员聘用工作。
构建了新型补偿机制。在2012年试点的基础上,2015年10月1日起,全市15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除中医药外),建立了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增加政府补助、医院加强核算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的补偿机制。2015年以来,县级公立医院零差率销售药品近6亿元,降低患者药品费用近9000万元,有力地减轻了患者负担,减少了群众支出,助推了精准脱贫。通过改革举措,初步改变了医院的逐利机制,实现了“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的改革目标。
调整了医药费用结构。2015年,全市县级公立医院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降低了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价格,合理提高了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以及中医特色服务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医院的收入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医务人员的职业价值和职业尊严得到了充分体现。今年以来,县级公立医院通过能力提升、增加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增加等方式,将县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使用率(60%左右)、医务性收入大幅度增加、药占比(30%左右)调整到合理区间。
降低了患者就医负担。2016年全面推行门诊、住院费用总额预付和打包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扩大了单病种付费病种覆盖面,按照“超支不补、结余归己”原则与医院进行资金结算,医疗机构主动控费意识明显增强,全市平均住院次均费用较上年同期下降3.2%。同时,全面推进医疗救助,有效降低重大疾病患者负担;不断规范诊疗行为,提高精准医疗水平,减少不合理治疗和收费;开展“先诊疗、后付费”“患者只缴自付部分”等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的举措。截至目前,全市新农合住院19.01万人次,补偿资金4.79亿元,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64.03%,较上年同期增长6.62个百分点,增长幅度已超过了“十二五”期间累计增幅,患者自费比例明显下降。
提升了县域诊疗能力。县级人民医院普遍建成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重症医学科、血液透析室等重点科室,加强了妇产科、儿科等重点学科建设。通过多点执业帮带、选派人员学习深造和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韩红爱心基金会等各界的支持,相关科室设备不断更新、内涵建设不断强化。临洮县实施了由省政协牵头的甘肃省第二个“亮睛点”建设项目,渭源县建立了县域院前急救体系,岷县人民医院、通渭县人民医院正在实施省卫计委确定的250万元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陇西县投入130万元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学科建设,县域内就诊率与改革前同比大幅度提升。
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今年以来,各县级公立医院按照市县乡村医疗联合服务一体化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突出发挥县域内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和纽带作用。向上与市人民医院积极联合,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开展业务往来、互相转诊和深度合作;向下与乡镇卫生院建立了紧密支援帮扶关系,开展了多点执业和疑难病情的诊治,在市县乡村医疗联合服务一体化中充分发挥了中心枢纽作用。
新闻推荐
...
通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通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