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七大能人”助力“一社一品”民间资本成为瓦洒村精准脱贫新引擎

定西日报 2016-06-15 23:58 大字

本报记者牛小栋

“每只放养土鸡150元、每枚野鸡蛋2元;我们主要销往兰州及陕西的一些地方,同时也在网店销售,每天要售出300枚放养蛋呢!”近日,通渭县襄南乡瓦洒村憨农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员田存顿端起一盘彩色鸡蛋,向记者介绍起他们的特色农产品。

憨农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是这个村赵曲社“能人”张惠峰创办的以发展林下养殖业为主的专业农业合作社,近年来流转100亩林地和撂荒地建成林下养殖基地,养殖藏鸡、野鸡、土鸡万余只,同时帮助本村10户贫困户养鸡1000只,并进行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

“其他各社也像赵曲社一样,各有各的发展重点,部分社发展势头强劲,目前,至少有7位能人给瓦洒村投资,助力扶贫开发,全村‘一社一品\’的雏形基本形成。”瓦洒村支书宋周林介绍说。他说,瓦洒社的田培洲成立了通渭县燕通农牧有限公司,在去年投入11万元、流转土地25亩的基础上,今年带动全村种植100亩金银花种苗,通过雇佣村民,并积极联系甘肃九间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在瓦洒村发展壮大。阳屲社以通渭华岭能人张克勤的通渭县兴盛苗木有限公司为主,发展育苗产业,目前有20多个树种落地生根,特别是试栽了黑枸杞、藜麦等特色经济树种,在投资35万元建成31.5亩育苗基地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流转土地300亩。姚屲社以姚东明的种植业和生态农业为带动,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赵曲社以宋自强的小流域治理为主,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白滩社以金敏军的鑫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为主,发展牛羊养殖;以姚继杰的养猪场为主,带动相关养殖业的发展。庙湾社以董懋君的山麓养殖合作社、董斌强的万凤居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为主,带动养殖业发展;张店社以家家户户的分散养牛为主,带动相关生态产业的发展。

“要不是市委郑书记帮我们协调项目,大力动员和引进这些能人,这个村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襄南乡党委书记王常青说。

瓦洒村是市委副书记郑红伟的帮扶村,全村有224户人家共922人,去年有贫困户97户,是通渭县的重点贫困村,也是实现脱贫的45个村之一。自帮扶以来,这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改善,12公里的砂化道路贯通全村的所有社,村上建起了卫生所、文化广场、高标准的五保家园,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基础设施的改善只是***精准脱贫中的一个初级环节,要实现稳定脱贫,就一定要有产业支撑。于是,我们引进了民间资本,让他们参与扶贫开发,让贫困户能在这些开发中实实在在受益。”宋周林说。

正在姚屲社姚东明的牛棚工地上干活回家的村民田小霞和王霞娃告诉我们,她们已经在这个工地上做了20多天小工,每天能挣80元,而大工要挣100多元。做金银花种植加工开发的田培洲说,他栽种苗木全部雇佣本村的人,这两年群众外边打工的地方少了,现在群众不出村子就可在家门口打工。同样,阳屲社张克勤的兴盛苗木有限公司30多亩苗木也全部由本村人进行栽种和管理。驻村干部崔琪琛说,栽树时,张克勤将现金拿到田间地头,现场发给打工的群众。

在瓦洒村,民间资本不但积极参与产业开发,而且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其他方面的建设。驻村干部王伟兵说,在修路和建设“五保家园”过程中,得到了一些民间资本的捐助。

“瓦洒村的‘一社一品\’目前虽然规模有点小,但运行机制良好,势头迅猛。这种借助民间力量开展帮扶的新举措,各个贫困村都值得借鉴。”王常青说。

新闻推荐

那山那水那人——记通渭县赤砂村帮扶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刘洋■本报记者马国旗刘佳丽

听说省里办公厅的干部要驻村做帮扶工作队队长,通渭县马营镇的群众既期待,又担心。三年过去了,这位从省里来的队长,给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在甘肃土生土长的刘洋深知贫困地区老百姓生活...

通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通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