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那山 那水 那人——记通渭县赤砂村帮扶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刘洋■ 本报记者 马国旗 刘佳丽

定西日报 2016-06-27 23:56 大字

听说省里办公厅的干部要驻村做帮扶工作队队长,通渭县马营镇的群众既期待,又担心。三年过去了,这位从省里来的队长,给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甘肃土生土长的刘洋深知贫困地区老百姓生活的不易,接到来通渭任职的通知时,他就暗下决心:驻村帮扶,绝不能让当地群众失望,一定要沉下身子实实在在地干点事。2013年,刘洋来到马营镇华川村任职。从华川到油房、从油房到赤砂,三年里,他搬了三个村,却深深地“驻”进了当地老百姓的心里。

常驻、踏实、实干,这是通渭县马营镇镇长马宏忠对这位年轻的帮扶队长给予的评价。寥寥数语,却也道出了当地百姓对刘洋的认可。

大山没路,为村民修条路寻出路

在华川和油房两年的工作经历,让刘洋对通渭县马营镇贫困村的基本状况有了概念和认识,可是到赤砂村任职的第一天,他的心还是被重重击到了。

刘洋回忆了当时的情景,前来迎接他的是村党支部书记张国祥。张书记领着刘洋,沿着村中唯一一条不足3米、极其陡峭的土路边走边介绍村中的情况。“我们村平均海拔2300米左右,种地靠天收,庄家成熟后,收割靠人力,运输也基本靠人力,最糟糕的是赶上雨雪天,整个村子就和外界失去了联系,车进不来,也出不去,通讯又没有信号。由于路面极为狭窄且陡峭,时常有牲畜耕牛滚下山崖。”当刘洋听张书记说到,2014年村上马滩社有一名学生放学骑自行车回家,因下雨路滑不慎坠入悬崖失去年轻生命时,他的心被狠狠地击中了。

没有像样的路,甚至没有通讯信号,在信息发达的今天,遇上雨雪天,这里的群众几乎和外界隔绝了!刘洋握着没了信号的手机,心里暗暗决定先为村子修出一条像样的路。当晚,他就住了下来,在他的日记上写下了几行字:“要解决群众最期盼、最紧迫、最直接的路水电房等现实问题,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

上任后、刘洋开始走家串户了解群众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困难,和村班子多次商讨研究制约赤砂发展的因素、今后发展的方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多次向省政府办公厅汇报,对赤砂村提出了“梯田道路打基础,产业开发促增收,科技培训提素质,健全组织抓保障”的发展思路,随后积极衔接项目、抓好落实。今年以来,共完成了通村道路2公里,通社道路12公里。宽敞平坦的通村道路让群众对这位初来乍到的帮扶队长竖起了大拇指。

大山有了路,可水依然是个大问题。让刘洋触动最深的,是他在一次入户的途中,碰到一位六十岁的大娘挑着一担水。他主动在大娘手中要下了扁担挑在肩头,一走就是半个小时。肩膀早已压得生疼,更疼的,是他的心。他想,再难也要实施好自来水入户工程,让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刘洋说,贫困村水不通、路不通,电力不足、住房困难,这是帮扶工作队来到三个村看到的普遍现象。这些问题解决不了,群众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帮扶行动开展以来,省政府办公厅针对三个联系村生态环境脆弱、基础条件差、公共服务设施滞后等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突出问题,从制约三村发展的路、水、电、房等“瓶颈”问题入手,紧贴村情实际,千方百计争资金、上项目,目前,赤砂村已完成试通水49户;新完成入户工程38户;缴自筹款57户,已完成图纸设计,现正在施工。

为群众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帮扶队

如何解决可持续性增收?帮扶队走后,怎样保证贫困村不返贫?这是每个帮扶工作队和队长都深深思考的问题。

在华川、油房两年的农村工作,刘洋深切感受到,群众收入上不去,关键是生产力释放不充分、致富门路不对头,高成本、低收入的传统种养殖业占据主导地位,致使农民增收缓慢。以2015年马铃薯种植为例,亩产2500斤,收购价0.3元,满打满算每亩收入750元,除去籽种、化肥、地膜、人工等生产要素可以说是所剩无几。要想让农民真正富起来,就必须解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用市场信息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随后,通过调研论证,他和村委班子决定在赤砂村走出一条协会牵头、企业运作、科研院所助力、群众参与的“联姻”发展路子。立足当地气候特点、立地条件和适宜产业,先后组建了马铃薯良种繁育协会、肉牛养殖协会和苗木繁育协会,吸纳全村214户农户加入协会选择致富门路。在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坚持把光伏扶贫作为解决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增收的重要保障。今年,积极衔接光伏扶贫项目,按照对象是否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否具备项目实施条件等标准,以“贫困户优先,一般户排序”的方式进行审核,共确定光伏扶贫工程试点农户108户,通过实施光伏扶贫工程,使贫困户每年可获得3000元的稳定收入。

返回村址的路上,刘洋指着村子道路上的一排路灯,笑着说:“这是今年我们村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村民都建议统一安排在村址和新修成的硬化道路两旁,一到晚上,路灯亮起,像一条美丽的银色飘带萦绕山涧,也像是点亮群众心中希望的光芒。”说这话时,他被晒的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感慨和喜悦。

在省委党校的一次交流发言中,刘洋说:“作为一名省政府办公厅的干部,三年来在农村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感农村之苦、农业之艰、农民不易。今后我将和各位选派干部一起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为甘肃***精准脱贫和实现全面实现小康伟大实践尽一份绵薄之力。”这是他发自内心的感受,而这感受,源于那山、那水、和那里的人在他心中的分量;源于他情系基层、情系贫困村百姓的一颗真心。

新闻推荐

携手跑出“加速度”——省直机关工委帮扶通渭县苟岔村脱贫攻坚纪事

本报记者苟广斌7月2日,地处通渭县东部的鸡川镇苟岔村阳光明媚,花红柳绿。在刚刚完成硬化的巷道里漫步,村党支部书记苟新昌掰着手指如数家珍般说个不停——自从去年5月省直机...

通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通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