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和圣源、鸿运一
(上接第一版)
和圣源、鸿运一样,渭源和会川工业园区53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万多个,鼓励和支持贫困村返乡农民在运输、建材、商贸等行业创办企业和合作社1300多家,吸纳了2万名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这些企业在贫困村建企业,兴产业,携手贫困村群众共同创业。在这一过程中,促使村民换脑子,学技术,搞经营,将贫困群众送上发家致富的阳关大道。
还有许多企业,纷纷投入到修道路、强基础的行列,倾力为贫困村强筋健体。
定西旭化成水环保专项基金投资500万元在元古堆村建设光彩生态林4600亩;兰石集团投资60多万元为通渭第三铺乡荞湾村、芦滩村、城湾村整修了19公里富民路;2012—2015年,金川集团公司为安定区李家堡镇张湾、韩湾、双泉、马家岔、麻子川5个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1293.78万元,其中2015年投入560万元精心打造美丽张湾。甘肃三易水泥公司为临洮中铺镇周边贫困村捐赠水泥2500多吨硬化农路,为50多农户提供就业岗位。酒钢集团投资118万元为渭源县贫困村接通自来水、建设文化广场和综合服务楼,投资2278.6万元建设安置房130套。定西华冠公司投资98万元为帮扶村修筑乡村道路15公里、实行农网改造10千米、修筑蓄水池一个,蓄水1000方……
这样的事,桩桩件件,多得数不清。但老百姓心里有一本账。正如渭阳乡本驮村贫困户韩发海所说,企业来了,资金来了,产业兴了,水电路网通了,贫困村就活了,贫困户的好日子就不远了。
产业链上助农增收企业依托产业优势显身手
通渭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已成为庄农人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如今,通渭已经构建了“玉米—秸秆—饲料—牛羊—粪及饲草下脚料—有机肥—玉米”的旱作生态循环农业完整产业链。
如何充分发挥企业的纽带作用,引导农民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通渭县天耀草业做出了表率。
甘肃天耀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10万吨草产品加工厂和千头肉牛育肥场的农字牌企业。为了引导农民融入草畜产业链,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平襄镇、碧玉乡等周边8个乡镇流转土地建设牧草种植基地4000多亩,先后与平襄、陇山、襄南、三铺等乡镇的2400户农民签订了玉米种植收购合同,有效解决了全县大部分牧草销售难和周边两万多户农民农作物秸秆废弃的问题。
李店乡三湾村村民李发旺家今年种了10亩全膜玉米,一万四千斤玉米交给天耀草业,收入一万三千多元,剩下的秸秆交到了天耀草业公司作饲料,净挣1万多元。
为了延伸产业链条,天耀公司以“投母还犊”方式引导农民进入养殖业。“2012年天耀公司以‘投母还犊\’方式给第三铺乡金川村30多户农户投放基础母牛30头,目前已繁殖牛犊86头,返还牛犊30头。”天耀草业公司养殖场厂长魏国栋说:“金川村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养牛,10多户养殖规模达到了5头以上,户均受益2万多元。”
像李发旺一样,通渭县许多贫困户从中得到了实惠。“公司年产10万吨草产品加工生产线,正常年份需玉米秸秆在8万吨左右,按当地玉米秸秆收购价每吨330元计算,每年增加农民收入2640万元左右。”天耀草业公司董事长汪继武说。
天耀草业还建成年产2万吨有机肥生产线,利用畜草生产线产生的主要废弃物粪便和饲草下脚料生产有机肥,再把有机肥卖给农民种植玉米,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又保护了环境,真可谓三美兼具。
说起天耀草业,李发旺赞不绝口:“天耀公司帮我把秸秆变成钱,再把秸秆变成饲草,让我们养牛致富,真是扶贫扶到了根子上啊!”
就这样,天耀草业通过玉米种植收购合同与农民构建玉米收购、秸秆回收、畜牧养殖等产业环节互惠互赢的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在草畜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上增收致富,创造了有口皆碑的天耀模式。
定西是中国薯都,马铃薯产业是定西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确保农民在马铃薯种植、收购、贮藏、加工等环节增收致富方面,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公司以每亩400元流转葛家岔、新集、石峡湾、西巩驿4乡镇1.6万亩建立马铃薯种薯基地,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640万元;同时在这些乡镇建设5座马铃薯储藏库收购马铃薯,通过节约运费等成本带动农民每吨多收入60元;公司年加工马铃薯20万吨,可通过收购马铃薯带动农民直接收入1.4亿元;公司成立的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的甘肃福景堂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吸收一千多户农户入社,合作社以每斤高于市场价一到两分的价格收购会员的马铃薯,带动种植农户增收;以***贷款4万元为股金吸纳72户贫困户入股,期限三年,每年分红2800元—3200元。同时以高于市场价20元/吨的价格收购入股贫困户的马铃薯,每户年收入增加12400元。”蓝天公司总经理李仲的这笔经济账,清晰地显示了公司以“企业+农户”为模板,以“企业+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等多种运营模式,组织带领安定区4乡镇农民和贫困村贫困户依托马铃薯产业链条增收致富的生动图景。
“2015年,蓝天公司帮助我从农商行那里贷款200万元收购马铃薯,我再也不用为资金不足发愁了,可以敞开收购。”内官营镇万崖村的马铃薯收购大户张亚平是蓝天公司福景堂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的会员,2015年他收购的2000多吨马铃薯以高于普通农户每斤1分钱的会员优惠价全部交给蓝天公司,大大地赚了一把。
联合社社长范彦杰说:“随着联合社的发展壮大,我们将吸纳更多的农民入社融入马铃薯产业中,让农民享受更多的优惠,真正实现联合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多方共赢,做到利益最大化。”
像天耀、蓝天一样,全市各大农字牌企业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结合贫困村现状和企业实际,大力带动贫困村发展中药材、马铃薯、草食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种养加”产业,形成了以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千家万户增收的大扶贫格局。
在陇西,中天、千金等中医药企业和清吉公司、正昌合作社等马铃薯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大户租种、农户订单等方式带动贫困户种植中药材30万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4万亩,建成种薯扩繁基地3.8万亩、加工企业原料供应基地1.5万亩,带动全县马铃薯种植达30万亩。
在渭源,渭水源药业在莲峰镇天池村建设黄芪标准化基地1680亩,公司与种植户签订合同,以高于市场价格5%—6%的收购价格助农增收。
在漳县,以甘肃佛慈中药材经营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重点涉农企业在漳县大草滩乡7个村建成3000亩当归标准化种植基地,在三岔镇建成1000亩柴胡标准种植基地。
还有陇西中天公司、通渭盛泰养殖公司等企业通过“投母还羔”方式鼓励贫困户发展养殖业;金川公司在安定区李家堡镇5个贫困村累计投入607.98万元,建成标准化暖棚656间,投放基础母羊4302只、种公羊190只;发展规模养殖户623户,培育养殖示范户52户,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
在农字牌企业大显身手助农增收的同时,商贸流通、建筑、旅游、工业等企业也不甘落后,千方百计提供就业岗位,增加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陇西县工业企业为农民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1200多个,预计可实现劳务收入1000多万元;临洮县招金贵金属公司、三易水泥、顾地塑胶等公司向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520多个……
在企业助农增收的生动实践中,贫困户入股分红模式已成燎原之势。陇西县凯龙淀粉、昊翰文化、百绿草业、裕新农牧等38家企业吸纳***贷款17795.5万元,带动3687户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通渭县天耀草业、恒芮牧业等11户帮扶企业吸纳贫困户***专项贷款5195万元,带动1039户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平均每户每年获得不少于4000元的股金分红;渭源县组织2506户贫困户用1.25亿元扶贫专项贷款入股参与企业盈利分红939.3万元,鑫磊药业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银行+贫困户”模式,拿出200万元担保金,向甘肃银行贷款2000万元,由合作社统一向贫困户贷款发展养殖、种植和第三产业……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各大电商企业积极引领贫困村群众融入“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浪潮网上淘金。普尔康药业电子商务协会帮助陇西县108个贫困村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指导农户开展网上交易;临洮县建成电商平台1个、开设网店101家,其中在贫困村开设网店14家;渭源县对贫困村高校毕业生和创业青年进行电子商务理念普及、操作技能、能力提升培训……
脱贫路上一户也不能少企业携手特困户走向未来
在帮扶企业纷纷各显其能构建惠及千家万户贫困户的大扶贫格局的同时,一些爱心企业家同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因病、因学、因残致贫的特困户,用颗颗爱心,点燃他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脱贫路上,一户也不能落下!”蓝天集团总经理李仲说,“因病、因学、因残致贫的特困户因为自身条件限制,一时难以融入产业致富,但企业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拉着他们走出贫困。”为此,蓝天集团与25名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足额发放工资,并为他们缴纳各类保险,如今已累计安置残疾人达60余人。
新集乡大园村南坡社杨晓霞丧偶,儿子上学,她一人耕种20亩地,生活非常艰难。蓝天公司及时伸出了援手。
“蓝天公司以每斤比别人高5分到一毛钱的价格收购我种的洋芋,还每年给我娃1600元念书钱。”杨晓霞说,“等我娃念书出息了,我家的苦日子就到头了。”
一子向学,一家有望。爱心企业纷纷投资教育,精心培育贫困户脱贫的希望。
甘肃三易水泥公司长期资助临洮县3名贫困学生,每年捐赠助学金10000元;民生银行先后捐助渭源教育事业发展资金1000余万元,新建校舍7865平方米,资助贫困家庭学生3295人次。鸿运集团总经理信亚涛出资9万元帮助陇西县渭阳乡本驮村特困户韩发海建成3间大瓦房,还为其正在上小学的两个孙子送去了4000元助学金……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爱心企业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帮助特困户创业致富。
金川集团依托公司高级技工学校对23名“两后生”进行三年免费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鸿运集团为特困户免费提供1个驾驶员或汽车修理工培训岗位,已有40人免费在公司学到了驾照,20多人掌握了汽车维护修理技能……
“为帮助村里最贫困的韩发海、韩海林和我家养牛致富,鸿运集团投资50万元为我们免费修建了圈舍,帮助贷款30万元投放基础母牛25头,后来得知由于电力不足我们无法正常加工饲草料的情况后,又投资30万元接通了动力电。”本驮村特困户陈世荣说,“我要好好养牛,争取早日脱贫,要不怎对得起公司的帮扶!”
特困户群体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块硬骨头。啃下这块硬骨头,是帮扶贫困村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脱贫攻坚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基于这样的认识,各帮扶企业纷纷针对各自联系村特困户实行重点帮扶:有的建房让其安居,有的出资让其养殖,有的提供岗位让其务工,有的培训增其技术,有的投资教育培育脱贫希望……
许许多多的企业,千千万万的善举,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爱心接力,正在推动特困户走出贫困的泥潭,走向脱贫致富的美好明天。
新闻推荐
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通渭人自古耕读传家,崇尚文化。汉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文采风流,流风所及,遍地书香。近年来,这种普及性极强的“通渭书画现象”更是享誉全国,得到张贤亮先生“人间...
通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通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