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兼美 气韵生动——张晓燕书画欣赏
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通渭人自古耕读传家,崇尚文化。汉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文采风流,流风所及,遍地书香。近年来,这种普及性极强的“通渭书画现象”更是享誉全国,得到张贤亮先生“人间繁华在长安,世上书香数通渭”的赞誉。
艺术沃土必然孕育书画俊才。张晓燕就是通渭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一位文人书画家。他不但汲取了这片沃土的深厚书画营养,而且将通渭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深深植入自己的血液中,从而使艺术成为他的一种本能。
当许多人汲汲于名利,为成名成家而寻觅捷径时,张晓燕却以淡泊之心,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海洋中孜孜以求,走着一条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艺术之旅。几十年的砚田笔耕、书海泛舟,赋予他一种学养的美感,赋予他富于激情和创造的力量。这种美感和力量,源自于一颗本真的文心,犹如白云出岫、风行水上,皆是天籁般自然舒畅。
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河南书法函授院楷书专修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研究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通渭书画院院长的张晓燕,长期从事书法、美术创作和组织工作,曾获通渭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公务之余,他钟情书画,广临法帖,精研博采,法古出新;他醉心于诗文音律,谈吐之间口吐珠玑,挥毫泼墨名篇佳句信手拈来,笔下墨韵恣肆,纸上文气充盈。深厚的学养给予他作为文人书画家的底气与自信,因此他的书画世界,不拘一格,神采飞扬。
学高则气清,气清则韵胜。探究张晓燕书法韵致的来处,我发现不外乎内积学养、外练诸帖。多年的书法实践中,古人法帖始终是他学书的不二法门。楷书以柳公权《玄秘塔》、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为根基,追求清正刚健而又俊朗圆腴、端雅静穆而又仪态遒美的书风;魏碑长期浸淫于《龙门二十品》、南北朝墓志、碑额残简,又痴于元杨维桢行草十多年,形成了雄强质朴、风骨烂漫的魏碑行书;草书早年学王铎、傅山、张瑞图,后又醉心于孙过庭《书谱》、张旭《古诗四帖》和怀素《自叙帖》,跳荡激越、流畅自然,极富现代气息。
张晓燕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对古人法帖也要研究性地取法,做到法古而不泥古。因此他临帖更多地研究其墨法、笔法和书法精神,在将古法之精义铭刻于心的同时,总是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决定取舍,在自己的创作中熔铸古人书法的精神和理念,师古人之妙法,悟自家之山石,力求将帖学神韵与个人风貌融于一体。笔挟烟霞,追慕高格,一步步走向了书法艺术的新境界。
张晓燕书法创作以唐楷、魏碑行书、草书见长。在体悟唐楷“法度”之美的同时又重视在晋人书法中寻求秀逸流美韵致,走上了立足于法、上求于韵的书法创作之路。他广泛取法《龙门二十品》等魏碑布局、结体的雄强浑穆气象,同时精研王羲之《兰亭序》《怀仁集圣教序》等,融合帖学的流美风范,形成了浑厚静穆、气韵秀逸的书法风貌。
在书法创作中,张晓燕善于在对法帖的解构与重建中自出新意。比如他在创作《临元杨维桢梦游海棠城诗》时,在遵循原作的基础上,融入了张波阡表的味道,淡其锋芒,笔致微厚,章草捺画,清澈灵动,形成了细笔内捩阳刚、刚健优美的结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张晓燕对法帖的解构与重建,还表现在对诸家帖学优势的熔铸之中。比如,他在创作《醉翁亭记》时,并不以自己擅长的杨维桢小行草书就,而是开笔以魏碑行书意蕴,掺以杨维桢张波阡表章草笔意,写得自由、自信、简淡,给人一种碧玉落盘的视觉美感。
张晓燕是一位有思想的书法家,更是一位有文人趣味的画家。在靖远师范,他系统学习了素描、色彩、速写,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后取法清代“四王”,领略山水真意,探究笔墨意趣,进而师法明代沈周、文征明和元黄公望、倪瓒,上溯至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到北宋的范宽、李成、郭熙,遍临历代山水画名家名作,力求在笔法与墨韵中呈现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的写意精神,从而确立了他艺术探索的方向。
师古人,师造化,始终是张晓燕国画创作的双翼。他在转益多师、广泛取法的同时,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对自己心仪的画家用心颇多。比如他悉心揣摩北宋范宽山水画的构图之法、笔墨之妙,又钟情于南宋画家夏圭、马远“夏半边、马一角”的独特构图,用笔取法董其昌和清“四王”中锋用笔的圆润、劲健和含蓄的特点,同时汲取董(源)巨(然)披麻皴、沈周的坡脚短披麻、李唐的斧劈皴法、龚贤的点子皴,时见苍劲的干皴,轻淡的勾线,笔笔见骨,而又刚柔相济、苍郁秀润。这在其山水画《羌藏山寨》中有着明显的表现,构图上右实左虚,右半边画面饱满而充满张力,浓重密集的点线相互交织、穿插而形成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的树木、山石,掩映在苍郁林木之中的羌寨,则以粗悍墨线写就,画作用笔劲健老拙,生发着一种朴茂苍郁的浩浩生气;左半边则以淡笔晕染出淡远山影,并用大片留白表现云水迢遥之悠远画境。层次变化丰富的笔墨,使画面厚而不滞、虚实相生、灵气飘逸,深得文人画精髓。
师古人以得笔墨之韵的同时,张晓燕秉承“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箴言,游历祖国名山大川,深入生活,野外写生,于现实山水中感悟勃然生机,采撷沉潜于生活中的民情风俗,给其山水画增添了一种现代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此同时,张晓燕还从西画中汲取艺术营养,为了解决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法在写实或接近写实的山水画中难以处理物象之间位置关系的难题,他采用西画的焦点透视法来进行山水画创作,加之光线元素和明暗关系的引入,使其山水画给人以辽远幽遂的视觉效果。于是《渭水人家》《渭南佳境》《巴山雨过》《襄南东坪》《崔家河的早晨》等山水画佳作脱颖而出,入展国家级大展,他也因此多次被专业收藏家协会推荐为最具市场潜力的画家之一。
张晓燕写意花鸟画取法吴昌硕、虚谷、陈半丁,用笔用墨崇尚传统却不失现代感,重传统学养又具现代人胸襟。他十分看重笔墨意趣给人的视觉效果,形成了墨中有色、色中有墨、交相辉映、深化无迹的构成效果。比如其《平安柿子图》用朱砂、红星墨液画成,立意取传统国画避邪平安、吉祥如意的象征隐喻之意,笔墨上大胆突破自宋元以来扫净五彩、独尊水墨的成法,重视色彩的运用,墨的枯润浓淡,枝杆的斜正穿插,色彩的热烈奔放,营造出无限的动势与丰富的空间感,画面因而充满线、墨、色的交响与律动,变化丰富而协调,多样统一而有序,体现出强烈的韵律之美。
张晓燕深知,画家的学养胸襟直接决定着画作格调的高下。多年的绘画实践中,张晓燕认真研读历代画论,汲取中国古典文化精义,书法论文《通渭书法文化产业的社会经济价值研究》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光明日报》社主办的首届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美术论文《西部民间剪纸挑花刺绣艺术的本土思想和价值取向》在首届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新世纪中国农民画的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评选中获入选奖。这标志着他在理论探索中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张晓燕是真性情的文人画家。多年来,他在书画创作中注重传统和现代的契合,崇尚笔墨与心灵的合唱,力求在融汇中西、熔铸古今的过程中重现国画魅力,形成了笔墨兼力、沉雄苍秀的艺术风格。如今他正在以自己独具的胆魄与勇气,不断地丰富和拓展着自己艺术表现的空间,向着中国书画艺术的高峰奋力攀登。
新闻推荐
...
通渭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