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苦地收获新生活 ——通渭县扶贫开发纪实

甘肃日报 2015-09-16 07:50 大字

苦地收获新生活

——通渭县扶贫开发纪实

本报记者 王雨

一条条平坦通畅的道路,一栋栋白墙黛瓦的民居,一个个产业发展的项目,一张张写满幸福的笑脸……金秋收获时节,行走在通渭大地,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幅幅壮观亮丽的新农村画卷。

在曾经被调侃为“吃救济粮、穿黄军装、喝拉运水、住土草房”的土地上,通渭群众坚持与贫困抗争,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用汗水和智慧书写出振奋人心的新篇章。

以梯田建设为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通渭,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成为制约全县发展的最大“瓶颈”。

以扶贫攻坚为主的“三西”农村建设开展以来,以梯田建设为主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成为通渭县扶贫开发高奏的主旋律。

而今,步入通渭县农村,层层叠叠的高山梯田连片成群、星罗棋布,恰似山间的“五线谱”,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马营镇长川村是通渭梯田建设的典型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张庆华告诉记者,全村科学规划、规模治理、整体推进,打破乡、村、社、户地界,一座山、一面坡集中连片治理,兴修梯田7400多亩,人均5.03亩,全部实现了梯田化。“梯田修平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我们坚持发展以蚕豆、马铃薯、玉米等为主的种植业,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他说。

梯田建设的大规模推进,加上林草、谷坊等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使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转4版)

(接1版)机耕机播、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由川区走向了山区,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出了“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增地力—再种植”旱作循环农业的路子。

甘肃省凯悦农业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马营流域涧滩村投资2400万元,流转新修梯田建设针叶树种育苗基地2500亩;定西爱兰薯业在水岔流域长川村流转新修梯田1200亩建立一级种薯繁育基地;平襄镇农民刘志在蒋川流域流转新修梯田2000亩,建立黑膜马铃薯二级种薯培育基地;恒芮牧业合作社在长川村流转新修梯田1000亩,发展种植紫花苜蓿、甜高粱等种植业,极大地提升了土地效益……

据了解,1983年以来,通渭县累计修建梯田130.6万亩、梯田化率达71.3%,治理水土流失1364.7平方公里、治理率达46.7%;完成退耕还林20.05万亩、荒山造林24.1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2%提高到10.2%。2012年,通渭县被国家和省上确定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省级示范县”。

以旱作农业为核心因地制宜育产业

金秋的通渭县李店乡,处处生机盎然,满山遍野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成行成片,苗茎粗壮,果实累累。

“全膜玉米是‘旱不垮、打不倒\’的‘铁杆庄稼\’。过去我们‘种一坡、收一车、打一斗\’,现在通过种植全膜玉米,粮食年年丰收,日子越过越好。”祁俊清是李店乡祁咀村农民,通过流转土地种植全膜玉米36亩,去年产量2万公斤,收入达4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玉米种植大户。

李店乡是通渭县最为干旱的乡镇。乡长张永平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雨、保墒、增温的功能十分明显,我们把全膜玉米种植作为发展旱作农业的关键举措和唯一出路,一抓到底。现在,全乡12个村种植面积达到5万多亩,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成了全乡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为了解决粮食生产的瓶颈问题,通渭县主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面积种植全膜玉米,催生了一场旱作农业革命,不仅彻底摘掉了通渭“缺粮大县”的帽子,而且为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县全膜玉米种植面积由2007年的1.73万亩扩大到2014年的90.4万亩,粮食产量由14.44万吨增加到43.5万吨、年均增长17%。201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0年、2012年、2013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如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带动了全县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林果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草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通渭县还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地区”之一。

以帮扶为保障多措并举抓扶贫

马营镇油坊村地处华家岭下,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两年,油坊村悄然发生着变化——村社道路全部硬化,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易地搬迁小康住宅区整齐有致,农产品交易中心正在兴建,新成立的肉牛肉羊养殖等协会,使全村家家都有产业可做,户户都有增收渠道。这些变化离不开各级干部的热情帮扶。

这几年,通渭县广大干部齐心协力,县级领导直接包抓“带头扶”,双联单位和干部“结对扶”,帮扶工作队“长期扶”,抽调农技人员“智力扶”,动员社会力量“助力扶”。全面落实“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在13名省市领导和20个省直部门、70个市直部门、122个县直部门双联单位及12035名双联干部联系帮扶的基础上,采取正县级干部、副县级干部、科级干部、一般干部每人分别结对帮扶8户、7户、4户、1户贫困户,剩余贫困户由乡镇驻村干部兜底联系,实现了所有贫困村、户都有帮扶单位和责任人“两个全覆盖”。

全县加大扶贫项目资金争取,把财力最大限度向扶贫开发集中,将更多财政直接补贴的项目资金转变为政策性贴息、担保资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大力开展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信贷、农民互助担保贷款、***贷款等,全县累计投入双联帮扶资金3.86亿元、发放双联惠农贷款5.38亿元,形成了“大扶贫”格局,为贫困户发展富民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增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以精准为原则努力补齐“短板”

过去的马营镇华川村,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住房难。这几年,省政府办公厅帮扶干部和当地干部一起,从夯实基础、优化环境入手,硬化村主干道路、硬化村内巷道、新修梯田、修建砂化田间道路、营造水保林、绿化荒山荒沟、综合治理小流域,同时新建集雨水窖和自来水管网入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等,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80岁的华川村徐家铺社老人徐进贤在自己创作的对联中表达了心声——“通车通水通电通网络,美食美衣美屋美酒香”,他高兴地说:“过去缺吃缺喝缺穿,现在政府千方百计为群众着想,帮着安装自来水,进行危房改造,修建暖棚养畜,建设沼气池,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发放小额贷款,我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瞄准最困难村社、最困难群体,通过***、精准脱贫,补齐贫困短板,一定要和全国、全省一起实现小康目标。”通渭县委、县政府下定了决心。

通渭县全面推行“宣传政策—农户申请—入户核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上报审核”六步工作法,完成了17个扶贫工作重点乡镇、155个重点村、28524户、13.44万贫困人口的识别及建档立卡工作,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管理系统,并确定2015年实现45个村整体脱贫,减少贫困人口4245户2万人、贫困面缩小到21.9%的工作目标。

在***的号角声中,全县扶贫攻坚如火如荼。73%的贫困村建立了互助资金协会,所有行政村都建设了村级金融便民服务网点。

通渭县委书记令续鹏说:“通渭县在艰难的探索和奋进中,经过了以解决吃穿为主要任务的救济式扶贫、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攻坚式扶贫、以发展产业为主要任务的综合式扶贫、以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和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两步并作一步走为主要任务的精准式扶贫四个阶段,唱响了扶贫攻坚‘四部曲\’。扶贫攻坚任重道远,通渭县将抢抓全省***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勇于担当的责任心,举全县之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苦地播下新生活。如今,通渭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82元增加到2014年的4341.7元,增长了53倍,贫困人口由6.23万户28.96万人减少到2.2万户10.51万人,贫困面由85%下降到26.25%,下降58.75个百分点,全县逐步走出了一条自然条件严酷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新闻推荐

【践行“三严三实”】通渭构建务实管用长效机制

【践行“三严三实”】通渭构建务实管用长效机制本报通渭讯(记者王雨)通渭县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不断创新方式、深化内涵,紧盯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突出抓好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建立完善务实管用...

通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通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