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州观察 定西】“三项制度”打通“最后一公里”
【市州观察 定西】“三项制度”打通“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王 雨 通讯员 王继红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渭县围绕“解决‘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零距离\’”, 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着力健全服务保障,大力推行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乡村干部轮流驻村坐班、干部记写“民情日记”三项制度,把改进作风的成效真正落实到基层“末梢神经”。
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倾听民意
只有面对面听取真意见,心交心沟通真问题,才能实打实解决真矛盾。通渭县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努力从机制上找短板、从思想上挖根源,强化党员干部的群众观。今年,县上制定了信访联席、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等工作制度,县级领导干部随时沉下去走访,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集中研判解决信访问题,一些久拖不决的信访案件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县城到我们家只有38公里的路程,现在车费是15元,收费过高,希望县上能够调查解决。”3月6日,家住通渭县北城乡步路村的村民马勤生在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中向县委书记令续鹏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心声。令续鹏当场责成相关部门整改解决。3月13日,整改工作全部到位,县城到步路村的车费又回到了原来的10元。
像这样的接访活动,通渭县每月至少举行1次,让来访群众的一件件“难肠事”得以有效化解。目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已3次集中接访、3次召开信访联席会议,接待来访群众10批19人(次),集中研判解决重难点信访案件19件、已办结16件,带动各级各部门解决群众反映信访问题1238件、占总数的64.6%。县信访部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同比下降3.3%。
乡村干部轮流驻村坐班直面民需
在春耕生产的关键时刻,原来正午时分大门紧锁的通渭县三铺乡万岔村村委会大院人来人往,乡村干部正忙着为农民办理各种手续。
“今年,乡上和村上的干部每天在村部等着为我们办事,太方便了。”正在领取地膜的万岔村村民万高明说,“往年这个时候,干部满山跑,我们有急事只能上村干部家,有时跑三五趟找不到人。”
万高明所说的“干部等着为群众办事”,就是该县大力推行的“乡村干部轮流驻村坐班制”。针对基层干部管理松散、“走读”现象严重、群众办事找不见人等问题,通渭县研究制定了推行乡村干部轮流驻村坐班制的指导意见,坚持每周工作日确定一至二名乡镇驻村干部或村干部在村级活动场所定点坐班,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证照办理、农资发放、矛盾纠纷调处等服务。
只要干部“接地气”,群众就能“顺心气”。乡村干部轮流驻村坐班制,实现了由以前“干部动嘴、群众跑腿”向“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由“多次办理”向“一次办理”、由“拖拉办理”向“及时办理”的转变。目前,全县18个乡镇332个村全部落实了坐班制度,办理群众事项841项,解决群众反映问题353个。
干部记写“民情日记”体现民愿
“孙仪贤,需要地膜4捆,家中缺劳力,需帮助;祁俊清,需要化肥2袋子;祁景高和李崇阳两家因水路问题,发生了矛盾纠纷,需要调解……”李店乡祁咀村驻村干部祁宏林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民情民事。
祁宏林随身带着的“小本子”,就是今年该县推行的“民情日记”,当地干部称之为“民情民事备忘录”。
针对基层干部工作粗糙、不细不实的问题,通渭县研究制定了推行记写民情日记制的指导意见,全县98%以上的乡镇干部记写了“民情日记”,记录群众反映问题7930项,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解决4100项。
“通过记写‘民情日记\’,使基层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对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有了更深的了解,服务群众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通渭县委副书记、县长邵志刚说。
新闻推荐
刘伟平在参加通渭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 不松懈不拖延不停步抓好整改落实 切实把成果转化为发展的强大动力
刘伟平在参加通渭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不松懈不拖延不停步抓好整改落实切实把成果转化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刘伟平在参加通渭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不松懈不拖延不停步抓好整...
通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通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