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因书画而改变 ——通渭县发展书画产业的启示

甘肃日报 2013-09-28 20:43 大字

因书画而改变

——通渭县发展书画产业的启示

本报记者 尚德琪 李天伦

全县不足10万户人家,民间书画收藏总量却达到150万件,户均收藏书画作品超过15件;

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县,却有专业书画经营场所350多家,年书画交易额超过1亿元;

虽然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却有魄力在今年举办“国际书画艺术节”,节会3天时间完成书画交易4万多件……

这就是通渭。通渭人对书画艺术的钟爱远近闻名,通渭县发展书画产业的步伐也让人刮目相看。

接地气:与生活挂起钩来,书画产业发展才能成为一种自觉

通渭人钟情书画,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全县有书画爱好者8000多人,有县级以上书画协会创作骨干1200多人,其中有不少农民拿起锄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他的散文《通渭人家》中说:“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著名画家、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范扬在通渭采风时深有感触:“通渭人在骨子里渗透着对书画艺术的热爱。”

在通渭,与书画有关的活动最频繁,也最有吸引力。邀请全国各地书画名家到通渭采风写生,组织当地农民、学生书画爱好者现场创作,组织当地书画家进村入社为农民群众义写义画,每一项活动都是风生水起。

早在1992年,通渭农民书画展就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自此以后,通渭在兰州、北京、天津、西安等地举办各类书画展览360余次,展出作品6万多件;2013年8月8日,中国·通渭国际书画艺术节开幕式在县城举行,国际书画名家作品展、通渭农民书画作品展、通渭学生书画作品展“同台亮相”,与此相呼应,在全县18个乡镇,30多个村组举办的农民书画作品展也拉开了帷幕。

在通渭,与书画有关的门店最多,装潢也最醒目。经营名人字画、笔墨纸砚的,从事书画装裱、印章刻制的,凡是与书画关联的生意,都有人在做,已经形成了从书画材料经销、书画艺术创作、书画作品装裱、书画作品经销、书画信息发布、书画作品推介一体化书画产业链条。通渭人无不自豪地说,全国最有名的书画家通渭有人请,全国最高档的书画材料通渭有人卖,全国最先进的装裱技术通渭有人会。(转3版)

(接1版)

据县书画院院长张晓燕介绍,目前,全县有书画经营场所350多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书画作品交易辐射陕、甘、宁、青、新等多个省区,年装裱书画作品10万件以上,书画作品交易额超过一亿元。

启示一:因为热爱,所以成就。发展书画产业,特别是县域书画产业,一定要有现实根据和乡土基础。把书画产业与生活挂起钩来,书画产业才能接上地气,书画产业发展才能成为一种自觉,书画产业才能发展成为一项大产业。

生意经:书画老板活跃起来,书画产业才能活跃起来

产业是由一个个老板支撑起来的,老板是由一次次交易培养起来的。书画老板的交易方式,决定着书画产业的发展方式。

2010年前,王守明是通渭有名的茶叶商。不过,他说,他卖茶叶赚的钱都买了字画。然后,他把茶叶铺打给了别人,自己开起了“书画店”。在他的画廊里,挂的都是国家一流书画家的作品,一件作品动辄几十万、上百万。这些作品都是他从别人手里或者网上买来的,很多从通渭起家、到外地发展的通渭书画商,差不多都是他的“供货商”;许多书画专业网站,差不多都是他的“进货渠道”。去年,他收购了上千万元的作品,但他只出售了几百万元的作品。他的经营之道是,他觉得好的作品,从不轻易出手,而是留在手里等着升值。他在经营茶叶的时候,就看过很多书画专业书籍,请教过很多书画专业人士,当然也吃过很多次“哑巴亏”。现在,他不仅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而且很多画廊老板也相信他的“眼睛”。因此,他很快就成了通渭有名的书画商。

王守明说,没有一定书画鉴赏能力,就没有办法做书画生意;做书画生意,拼的就是书画鉴赏能力。

张海燕的金榕画庄是一个“中不溜”的画廊,年营业收入在80万元左右。一方面,他把收进来的书画卖出去,赚中间的“差价”,每年的交易量在四五百幅左右;另一方面,他把外面的书画家请到他的画庄来“批量生产”,然后再“零售”。不久前,一位山东籍著名书法家来到通渭,一次性为他写了100多幅字。而前提是,在书法家到通渭之前,他已经一次性打过去了10万元。他相信,这一批书法作品,一定会大幅升值。

在通渭,有些比较大的画廊,几乎每个月都要请一两个书画家上门创作,有的一次性付费高达百万元之巨。

从一个卖电脑的小老板,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卖字画的小老板,冯玉山改行不过三四年时间,但是,他已经从经营书画作品,转向经营书画家了。冯玉山有一个朋友叫胡多凯,也是通渭人,专攻花鸟画,2005年从南阳师范学院国画系毕业后,在兰州开过画廊,但效果不理想。后来,他回到通渭,成为“自由职业画家”,也成为冯玉山经营的画家之一。胡多凯一直在冯玉山的画廊,胡多凯的作品一直挂在冯玉山的画廊;冯玉山不仅卖胡多凯的画,也通过自己的画廊宣传、推介胡多凯,目的也是为了卖胡多凯的画。在冯玉山的“苦心经营”下,胡多凯每年能售出几十万元的作品,冯玉山也因此有不错的收入。

冯玉山说,他只是捎带经营了一个小画家,通渭处处活动着经营书画家的人,通渭的书画家能走出去,通渭人能把外面的书画家请进来,这些“中间人”功不可没。

在市场的力量下,全国各地的书画作品、书画家以及书画经销商到了通渭,书画作品、书画家以及书画经销商也从通渭到了全国各地。地处西北偏僻角落的通渭,因此成为全国表现最活跃的书画作品集散地、书画家集散地以及书画经销商集散地之一。

启示二:发展书画产业,首先要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老板”的智慧。不论大老板,还是小老板,他们最知道什么经营方式适合自己,什么经营方式适合市场。让他们活跃起来,书画市场才能生动起来,书画产业才能发展起来。

引导力:政府眼光更远,书画产业才能走得更远

8月初,我们采访张海燕的时候,通渭县正在举办中国·通渭国际书画艺术节。他说,我的书画生意能做起来,能做得越来越大,与政府的工作分不开:“县上不举办这么大的节会,我们哪能请来这么多的书画家、这么多的经纪人,这么多的媒体记者,还有这么多的游客?”据统计,此次艺术节前后3天时间,全县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完成书画交易4万多件,交易额5200万元。

星源画廊的张玉芳,原本是一名下岗职工,当初在通渭开小卖部,每年只能挣几千元;后来在兰州开服装店,收入除去交房租所剩无几;最后选择在通渭开画廊,现在一年能挣3万多元。她说,县上对通渭书画的宣传与重视,给了她经营书画的勇气,也让她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县乡文化部门也积极鼓励农民书画家“走向市场”。榜罗镇坪道村农民许世宏,在县城、省城两地开办画廊,经营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几年时间就有了30多万元的收入。据介绍,农闲时“放下锄头,拿起笔头”的农民书画家,在通渭书画作者中占近20%,写字画画不仅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成为他们的一条致富渠道。同时,不少农民也从书画收藏中获得了收益。著名画家李培戈在通渭采风时说过:“从爱好到收藏,从收藏到致富,书画会改变通渭,通渭因书画而改变。”

在书画产业发展过程中,通渭县多策并举,一方面,加强“翰墨飘香·书画通渭”品牌的整体包装与宣传,举办各种形式的书画展示交流活动,积极推进书画艺术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农家,重视农村书画人才和后继书画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快特色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先后投资建设了文化广场、文化大楼、秦嘉徐淑公园等一批文化活动场所,正在实施中的通渭县书画产业综合开发及书画产业园项目,占地3000亩,总投资43亿多元,将分期建成通渭县书画交流中心、中国西部书画艺术学校、悦心画廊、天象文化综合体、牛河谷陇中书画风情线等一批书画产业培育发展平台。县上的目标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力,通过“软硬兼施”,最终把通渭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书画艺术研习中心、书画信息发布平台、书画产品交易市场。

启示三:市场面前,政府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发展书画产业,政府大有责任,也大有可为。税收政策、人才政策,整体包装、整体宣传,平台建设、品牌建设,引导意识、服务意识,都与之息息相关。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在通渭调研时指出,要充分利用书画资源优势,精心谋划,大胆创新,真正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推动通渭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眼光更远,书画产业才能走得更远;政府胸怀更大,书画产业才能做得更大。

新闻推荐

联村盯“节点”联户看“增收”

联村盯“节点”联户看“增收”联村盯“节点”联户看“增收”——省民政厅紧贴职能深入开展双联行动积极助推扶贫攻坚纪实初冬时节,庄浪县水洛镇新兴村沐浴着暖暖的阳光。短短几个月时间,这里的群众...

通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通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