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沟里人的“丹阳节”

定西日报 2018-07-08 11:23 大字

□左公柳

“丹阳节”是乡里人一年中的隆重节日。丹阳节,是我们老家大树沟里人的叫法,书本中,城里人,叫作端阳节,或者端午节。

农活似乎消缓一些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发芽、成长,到了仲夏之月,花花草草、各样庄稼也像从一个小娃娃长成了十七八九的小伙子、大姑娘,绽放出了最饱满的青春气息。

从过年到现在,中间虽然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节令,但那不是一年中的重要日子,既没有好吃好喝,也没有人很认真地去对待。可是,丹阳节,对于大树沟里人那可是马虎不得,必须认真对待的节日。

孩子们当然是节日的主角和宠儿。学校一般来说在这个日子都要放假,那时候既没有各种补习班,也没有来自家长、老师们的过分学习压力。乡里学校在丹阳节放一天假,那是约定俗称的,也是学生们早就期待着的欢乐之日。

大树沟是一个自然村,由连家坡、大树沟以及大树沟分岔延伸出的大树沟与姬家山三架山和三架山夹着的两条沟组成。我所在的庄子在中间大树沟山的最上面,因此也叫上庄。对面是连家坡,最远处是令人神秘敬畏的马衔山,我们的山背后是梁背后,梁背后对面是姬家梁。大树沟大约有40来户200多人。

到了丹阳节附近,天气已然是盛夏炎热,而在海拔处于安定区(原定西县)的高峰乡,自然也是高高在上,独领风骚了。前一天如果下了一场雨,丹阳节那天清晨的露水肯定是异常丰盛的;如果没有下雨,那里凉爽的气温和二阴潮湿的独特地理区域,所奉献的露水也绝对不会少。早晨太阳还没有从遥远的东面山上爬出来,大树沟的大人们便会吆喝催促着睡意朦胧的孩子们赶紧下(ha)炕,要是在平时。孩子们没有睡醒的时候,一定会赖炕,但在丹阳节这天,孩子们仿佛注射了兴奋剂,会一个蹦子跳下炕的。那时候男孩子几乎人人没有裤衩子,没有背心,粗乱地穿上褶皱密布的裤子,套上油汗浸透的汗褟子,裹上常年不下身的黑灰棉衣就出门了。

第一件事当然是用露水洗脸。据说用丹阳节这天清晨的露水洗脸,可以清心明目、醒脑提神,让皮肤白净美丽、头发乌黑发亮。这个习俗,大树沟里人无论走到哪里,都继承着,享受着。麦子已经出穗了,满地的绿色和茁壮;豌豆长得一尺多高,叶子较宽,茎蔓娇嫩,末端还有几层细丝卷儿;洋芋叶遮住了地面,甜荞开的是红花,苦荞开的是白花……随便瞅准一种庄稼或者花草,蹲下身子,两手向中间一掬,就有多半把的甘露。由额头到脸蛋,由耳朵到脖颈,由面部到头发,反复地搓,尽情地洗,顿时觉得清凉无比,好似醍醐灌顶,一股浩然之气从丹田弥漫到全身,一种开窍了似的清醒从大脑发散到每一个细胞。美好的一天从享受大自然的甘露开启了。

男人们的罐罐茶今天喝得比较潦草,心不在焉地象征性喝上几盅子,然后去下地干活。

孩子们怀里揣上几块白(pai)面馍馍,手拿羊鞭赶上羊,临走还必须带上铲子和镢头,这些工具是前一天和伙伴们商量好,分头准备的,然后雄赳赳气昂昂地出门了。放羊的地点就在连家坡、大树沟、姬家山三座山的几块固定地方,像蕨菜屲、烂磨沟、石门砊、黄鼠沟、白土窑、大屲等,洗羊泉、神仙老奶奶的脚印、石嘴上,距离太远,今天是肯定不去了的。把羊群赶到宽阔的山坡后,由羊儿们自由行动,挑选着去吃喜欢的嫩草。伙伴们干起了今天惊天动地的壮事来,那就是挖“驹狸猫”,学名花栗鼠。漫山的姹紫嫣红,遍地的灌木野草野花。在柔软的索索草、坚硬的石头缝隙中寻找“驹狸猫”出入的洞口,然后两个人轮换着往深里挖。那个洞子不会太深,一般挖上三尺多深,就会挖出一窝茸毛还没有长全,皮肤发红,眼睛迷离,仿佛婴儿似的小“驹狸猫”来。挖出“驹狸猫”的时候,大家会欣喜若狂,那是丹阳节的最大礼物,是最有成就的劳动成果,比学校里获得考试满分还要高兴。因为第二天,在教室里来自麻地湾、贡马、官庄、牌坊、葛家寨、窑儿湾的男娃娃们都会从袖筒里、衣袋里掏出各自挖出的驹狸猫比较、交换、炫耀。那种把“驹狸猫”带在身上,放在书包里,天天与“驹狸猫”一起生活、互相作伴的日子要持续几个月,直到榉狸猫长出漂亮的长尾巴,开始咬人,再不百依百顺地听任我们侍弄,我们不得不把它们放归田野,属于它们的天堂为止。要是不巧,从小洞子里挖出长虫来,那将会被吓得半死,半天缓不过劲,紧张的心理会延续好多天,以后看见草绳都逃跑几步。将红滋滋的“驹狸猫”娃娃仔细地装入棉衣兜兜,算是今天的大功告成,然后才有心情干别的事。

折蕨菜。

蕨菜在蕨菜屲最多,在其他山山坡坡上都有。这个时候,刚透出地面一寸多长,头部像婴儿的小手攥在一起,胖乎乎的,还浮着一层微黄色的绒毛。茎干很嫩,一折就断。我们出门都提着堰子,拾下的牛粪,折下的蕨菜,挖“驹狸猫”的铲子,都放在筐筐里了。

马兰花一簇一簇,片片茎叶有粗筷子一样宽,根部紧紧地依偎在一起,然后向上自然散开,中间是艳丽的花朵,蕨菜屲还有别的山坡马兰是大片成长的。狗蹄子花在相对较干的坡上生长,细长的茎干上支撑着硕大的花骨朵,我们还会用狗蹄子花编成一个花环,戴在头上当帽子。各种带刺的灌木品种较多,一不小心就会划破裤子。带刺的植物长得蓬蓬勃勃,密不透风,虽然粗粝,但却忠厚老实地守护着各种各样的花朵。花儿在缝隙间绽放,“驹狸猫”在树枝间跳跃,蝴蝶在刺丛中跳舞。马齿盖也开出漂亮的花,荨麻草会偷袭我们半裸着的黑腿,青茭、丹参、黑婆娘(地榆)千姿百态,尽展风采。“朴(piao)子”(野草莓)长满沟沟坡坡,地埂上,泉水边,石门砊和烂磨沟的莓子(和草莓明显不同,长在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上,果实形状像圆顶蘑菇,味道酸甜)是最香甜的,在丹阳节它还是白色的小伞盖。最美丽的簪簪花(野百合花),它往往开在让人难以企及的地方,超凡脱俗,鹤立鸡群,叶子比人工种植的瘦小,花瓣五片,向下卷曲,瓣瓣硬朗、娇艳,花蕊向上,黄色的花粉衬托得红色的簪簪花更加突出、醉人。

花朵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蜜蜂是最能欣赏美丽的精灵。她是花的知音,花的伯乐,花的伙伴,花的鉴赏者,花的精华的采撷者,人间珍品的创造者。百合花,马莲花,狗蹄子花,蓝雀翠花,田旋花,香薷花……高大的,娇小的,单个的,丛生的,高贵的,普通不知名的,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只要是花儿,蜜蜂都会光顾,辛勤奔波,拼命吸吮那花朵的蕊粉。“嗡嗡嗡、嗡嗡嗡”蜜蜂翅膀扇动的轰鸣声响彻山谷。

如果前一天下了雨,山坡草窠间还会有马皮泡,白色滚圆,有农村过事情的大馍馍一样大。还有小的各种小蘑菇。

玩累了,跑乏了,就赶着吃饱了草儿的羊群回家。

丹阳节的女人们是最辛苦的,因为要给全家人准备最为隆重的丹阳午饭。韭菜,是自家园子里割来的;鸡蛋,是庄前屋后、附近的树林子里奔跑,吃小虫、吃粮食的鸡下的蛋;腊肉,是年前腊月里杀的年猪,专门留上两三块五花肉,在外表的皮上肉上抹上厚厚的一层盐和花椒,用麻绳子穿上悬挂在房檐下,经过一个冬天的冷冻,春阳的暴晒,四个多月走过冬春夏三个季节考验的腊肉,到丹阳节,也正式登场了。

韭菜炒鸡蛋,蛋黄和蛋白糯嫩又有质感。

韭菜炒腊肉,瘦肉几乎成了肉干,特别耐嚼,嚼在口里舍不得咽下。咀嚼半天不得不咽下的时候,咕噜一声很响亮,还带下去了好多口水;以前的肥肉炒出来以后变得透明、清亮,没有一丁点的油腻,滑滑的、柔柔的。

洋芋粉、豆粉馓出来的凉粉,白亮、柔软,切成长短、宽窄适宜的长条,浇上“边萡花”炝的浆水,调上绿色的韭花、红色的油泼辣椒,那口感也是丝绸般的滑溜。

甜醅子,是莜麦做的,发酵充分,汁水半溢,舀上半碗甜醅子,兑上半碗凉开水,搅匀了,先美美地喝上山半碗甜醅子水,再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吃完甜醅子,大半天的辛劳过后,这是犒劳的先奏曲。

还有韭饼。鲜嫩的韭菜切成小段,和上各种调料搅匀成馅,圆形的面皮上撒上厚厚的韭菜馅料,对折起来,就成半圆形的韭饼了。锅烧得很热了,沿着锅坡,用瓷调羹舀上几勺清油泼下,锅里立刻响起“哧溜”的声音,将包好的韭饼放入油锅,翻烙三遍,香气立刻弥漫厨房,飘到院子里。

擀了大半天的长面细细的、长长的,可以吃凉面,也可以吃臊子面。

肚子空了半天了,肚皮从年过后好长时间没有填充过油和肉,口里的滋味很淡很淡了。来吧,在厅房里放上炕桌子,将所有的美味端上来,爷爷奶奶坐在炕桌子最后面,那里是上席;爸爸妈妈坐在左右两边,他们盘腿坐在炕上;大哥与嫂子跨在炕沿边上,其他姐姐哥哥弟弟妹妹们站在地下,男女老少一起美美地吃,饱饱地吃。一大家子人以炕桌子为中心,围坐在一起,吃着,喝着,聊着,笑着,给长辈碗里添菜,给娃娃们碗里加饭,大家过一个团圆、祥和、喜庆、知足、幸福的丹阳节!高兴时,孩子们就喊起童谣,“吃饱了,喝胀了,和富汉家的娃娃一样了。”

货郎担在前几天就出现了,销得最快、最多、最受欢迎的是各色彩线。红的,绿的,黄的,七色的花线都买上一些,给娃娃们手腕上系一条彩线手镯。在耳朵上抹上雄黄,可以在放羊、挖药材的时候防止长虫咬伤。条件好的家庭会自己缝制蝴蝶形状的香包,佩戴在身上;还有艾虎,缝在衣服的肩头。

大树沟里人的丹阳节,穷且欢乐着、幸福着的丹阳节,惦记着、回味着、难以忘却的丹阳节。

“人为什么活着?”我最近常常在思考大学时期思考的这个原始问题,也在寻求“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最基本命题。

我可以告诉所有的朋友们,我找到了答案。

我从大树沟里来,往该去的地方去。

新闻推荐

浅谈如何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

□赵世魁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是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兴的一项公益事业,要做好这项工作,一定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

定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