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守护生命的“铅衣人”
2017年5月19日,定西。医生穿手术服做手术是常识,但在医院有一群医生,他们每次手术都必须头戴铅帽,身穿30多斤重的铅衣,脖子上还套上铅圈,甚至连内裤都是铅制。即使这样,一台手术下来他们所“吃”的射线相当于普通放射科医生一年的量。为了守护病人的生命与健康,他们承受射线的辐射,奋战在手术室,双手和胳膊常年暴露在X光下。
他们,就是医院里的铅衣人。是何种力量让他在高辐射的工作岗位上不改初心,励志前行?记者来到了兰大二院定西医院心脏中心介入手术室,见到了他们中的一员,46岁的医生周杰尚。
本报记者陈玥旻定西新闻网记者张艳君
由于在垂直方向,上半身的辐射量会大幅度增加。所以,胸部以上的防护更为重要。除了铅衣外,铅帽、铅眼镜、铅围脖便成为医护人员必不可少的屏蔽防护。
▲医生每年都会带计量卡去省疾控中心体检,而我的计量卡这几年都超出了控制范围。
在医疗科技发达的今天,“介入手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诊疗在不开刀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依靠医学影像设备做引导,利用导管穿刺进行诊疗。对于千千万万病患来说,意味着通过一个很小的切口,就能够治疗大病,更无需全麻。
但是,介入手术中的“医学影像”便意味着辐射,这种辐射与我们平常去医院拍片所承受的X、Y射线等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事实上,病人接受的辐射只是短暂的,对于介入医生来说,成年累月的承受辐射,并不是一种能轻易“消化”的伤害。
9点53分34秒,兰大二院定西医院心脏中心介入手术室。铅墙和铅玻璃把手术室隔离成室内室外两部分。隔离室内的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手术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手术室里的周杰尚和他的两个助理医生仿佛与世隔绝:他时不时的踩下手术台下的开关,外面监控电脑黄灯亮起,病人身体的透视影像便清晰的呈现在屏幕上,一种很细的导丝在病人复杂的血管路径里游动穿行,然后又时不时地喷放出阵阵“烟雾”——造影剂,在射线下清楚地显示血管粗细及走向。不一会儿,他清楚看到病人堵塞的血管,然后全神贯注的盯着屏幕,手上的“针线活”熟练轻巧,将“导管”接通在堵塞血管的上面。瞬间,紧张的手术氛围有所缓解,他向大家示意:手术基本成功。
介入手术的隔离室外,三台电脑的监控跟随手术室内的屏幕同步进行,室内室外的互动一般通过对讲机交流,但很多时候,他们通过眼神和手势,多年的配合和协作,团队默契不言而喻。他们在手术进行中讨论、学习、借鉴,专业的医学语调会不由得让人产生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
黄灯暗下,协助医生在做最后的包扎、清理、固定,周杰尚走出介入手术室,脱去铅衣以及铅帽、铅眼镜、铅脖套、他如释重负的松了一口气。
看着从身上卸下来的这三十多斤重量,他说:“除了这些,还有铅裤头,射线首先会影响腺体,尤其对于还未生育过的年轻医生来说,要保护好腺体、骨髓、生殖器官。同时,在上半身承受的辐射量相对垂直方向的下半身会大幅度增加,所以,胸部以上的防护更为重要,铅帽、铅眼镜、铅围脖便作为必不可少的屏蔽防护对医护人员进行重点防护”。
然而,这些装备又沉又闷,也只能挡掉大约百分之五十的射线。卡在铅脖套的计量卡会计算每天的射线摄入量。“我们这儿的医生每年都会带计量卡去省疾控中心体检,而我的计量卡这几年都超出了控制范围”周杰尚苦笑道。
周杰尚从2003年开始便接触这种介入手术,08年以后,随着医疗设备的改进,介入手术逐渐在定西普及,他每天的手术量剧增,难度大一些的手术,需要2至3个小时。“每次手术下来,身上就会被汗水浸透,尤其是在天气炎热的夏天”,周杰尚回忆说:“去年春节前夕,有天他做了十几台手术,早上八点进去手术室,一直到晚上十点才结束,虽然天气寒冷,但他里面的衣服不知道被汗水浸透了多少次,等卸下将近四十斤的铅防护装备,那种精疲力尽和身体的不适让他难以言表。”比起一般的手术医生,介入医生或许承担的更多,他们身上扛起的是铅衣的重量,更是生命的重量。
因为常年与射线相伴,周杰尚和他的同行们的白细胞比正常人偏低,白细胞是人体的“白色卫士”,是防御细菌侵入的巡逻兵,白细胞数减少,就会削弱人体抗菌能力,对于介入医生而言,这是无法逃避的侵害,目前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
“计较吗?”
“怎么计较?术业有专攻,在这里一个萝卜一个坑,你不上,谁上。只要能救治病人,便是自己当初选择作为医生的初心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温菊霞)为了保障和帮助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及时发现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认知发育障碍及营养与饮食异常等问题,并给予早期干预和矫正治疗,日前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定...
定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