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壮苗 稳粮保供 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山东省集中示范活动侧记

农村大众报 2022-02-15 13:30 大字

“我家的6亩小麦,去年秋天播种晚了,现在刚长出一片叶子。专家,您说,返青水早浇好,还是晚浇好?”2月14日上午9点10分,一位中年妇女冒着寒风,急火火地来到小麦栽培专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宾所在的摊位前询问。

当天上午,禹城市禹王亭博物馆广场,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山东省集中示范活动拉开帷幕。同时,聚焦“稳粮保供”,国家和省市县四级农业专家齐聚禹城,为农民提供冬小麦“科技壮苗”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服务。

农业农村部各部门和山东省有关厅局在会场旁边设置摊位,专家们变身志愿者,身披红底黄字的绶带,热情回答当地农民群众的咨询。

开头提及的那位中年妇女,名叫谷玉香,是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镇刘普站村的种植户。她家种了30多亩小麦,因去年秋天连续降雨,其中6亩比往年播种晚了20多天。开春小麦该返青了,但她到地里一看,小麦只有一片叶,从远处几乎看不到苗。“听说今天在这里举办冬小麦‘科技壮苗’专家服务活动,我就赶来了,想向专家请教请教。”她说。

听完谷玉香的描述,张宾研究员说:“去年秋播时,降雨量大,现在墒情好,近期不需要浇水。如果扒开麦苗根部周围的土壤,看不到湿土时,再浇水也不迟。”他补充说,这类麦苗,返青期保墒增温促进小麦早发快长是关键,只要今后科学施肥浇水,搞好植保,加强管理,夺取丰收还是很有希望的。

尽管气温陡降,寒风凛冽,但挡不住当地群众求知的热情,咨询服务摊位前不断有人前来,有的请教农业科技疑难问题,有的咨询卫生健康知识……

不远处,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镇柴庄村的麦田里,可见到几位小麦栽培育种以及土肥专家的身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兆辉,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王法宏,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孔令让,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鞠正春。专家们正在现场指导种植户,怎样科学管理麦田,告诉他们小麦“促弱转壮”的诀窍。

鞠正春介绍,去年受秋汛影响,山东省小麦播种期比常年平均推迟10-15天,现在小麦长势总体偏弱,弱苗所占比例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一年。

一名高个中年男子,吸引了在场专家们的目光。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但说起麦田管理技术来,有板有眼:“现在麦田不用浇水,要做的是镇压,压碎坷垃,减少透气跑墒;施肥,不能图省事一次施完,要分两次施,返青期、拔节期各一次,这样有利于小麦慢慢吸收,促进分蘖拔节抽穗。”

他叫孙永生,是禹城市房寺镇子轩家庭农场负责人,流转了1000多亩耕地种植小麦、玉米。听他讲完,就连来自北京的专家都对他刮目相看。问及跟谁学的,他坦言:“这些都是跟着省农科院的王法宏研究员学的。”王法宏一年来禹城市讲授麦田管理技术好几次,每次来授课,孙永生都是忠实的学生。

从2018年开始,孙永生又跟着四川农业大学的教授,尝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采用2行玉米、4行大豆的模式。“收成还不错,玉米与原来产量差不多,每亩多收200来斤大豆。”他表示,就是没有实现全程机械化,有时需要雇人来帮忙。

旁边的空地上,一台正在作业演示的新型农机装备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是山东优尼亚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研发试制的最新款式播种机。

以往,要间作大豆和玉米,需要播种两遍,播完大豆再播种玉米,或者反之,既费时间,成本又高。“而用这台播种机,可以同时进行大豆和玉米的播种。”伴随着隆隆的机器作业声,该公司技术员王铁新介绍,左右两侧各播种一行玉米,中间两行播种大豆。它还有一个优点,采用气吸式排种器,可以高速作业,时速高达每小时8公里,每小时播种40-50亩。如果按照每天作业10小时计算,每台播种机每天可以播种400-500亩。另外,采用气吸式排种器,高速作业也不会损伤种子,单粒精播率高达98%以上。站在旁边的一位种植户兴奋地说,“这可帮我们解决大难题了。”

新型收获机的作业演示,也在现场进行。不知不觉中,日升头顶,已近正午。

吃过午饭,来自全国各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以及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代表们,走进会议室,参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班,聆听专家们的授课。“我家的6亩小麦,去年秋天播种晚了,现在刚长出一片叶子。专家,您说,返青水早浇好,还是晚浇好?”2月14日上午9点10分,一位中年妇女冒着寒风,急火火地来到小麦栽培专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宾所在的摊位前询问。

当天上午,禹城市禹王亭博物馆广场,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山东省集中示范活动拉开帷幕。同时,聚焦“稳粮保供”,国家和省市县四级农业专家齐聚禹城,为农民提供冬小麦“科技壮苗”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服务。

农业农村部各部门和山东省有关厅局在会场旁边设置摊位,专家们变身志愿者,身披红底黄字的绶带,热情回答当地农民群众的咨询。

开头提及的那位中年妇女,名叫谷玉香,是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镇刘普站村的种植户。她家种了30多亩小麦,因去年秋天连续降雨,其中6亩比往年播种晚了20多天。开春小麦该返青了,但她到地里一看,小麦只有一片叶,从远处几乎看不到苗。“听说今天在这里举办冬小麦‘科技壮苗’专家服务活动,我就赶来了,想向专家请教请教。”她说。

听完谷玉香的描述,张宾研究员说:“去年秋播时,降雨量大,现在墒情好,近期不需要浇水。如果扒开麦苗根部周围的土壤,看不到湿土时,再浇水也不迟。”他补充说,这类麦苗,返青期保墒增温促进小麦早发快长是关键,只要今后科学施肥浇水,搞好植保,加强管理,夺取丰收还是很有希望的。

尽管气温陡降,寒风凛冽,但挡不住当地群众求知的热情,咨询服务摊位前不断有人前来,有的请教农业科技疑难问题,有的咨询卫生健康知识……

不远处,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镇柴庄村的麦田里,可见到几位小麦栽培育种以及土肥专家的身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兆辉,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王法宏,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孔令让,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鞠正春。专家们正在现场指导种植户,怎样科学管理麦田,告诉他们小麦“促弱转壮”的诀窍。

鞠正春介绍,去年受秋汛影响,山东省小麦播种期比常年平均推迟10-15天,现在小麦长势总体偏弱,弱苗所占比例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一年。

一名高个中年男子,吸引了在场专家们的目光。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但说起麦田管理技术来,有板有眼:“现在麦田不用浇水,要做的是镇压,压碎坷垃,减少透气跑墒;施肥,不能图省事一次施完,要分两次施,返青期、拔节期各一次,这样有利于小麦慢慢吸收,促进分蘖拔节抽穗。”

他叫孙永生,是禹城市房寺镇子轩家庭农场负责人,流转了1000多亩耕地种植小麦、玉米。听他讲完,就连来自北京的专家都对他刮目相看。问及跟谁学的,他坦言:“这些都是跟着省农科院的王法宏研究员学的。”王法宏一年来禹城市讲授麦田管理技术好几次,每次来授课,孙永生都是忠实的学生。

从2018年开始,孙永生又跟着四川农业大学的教授,尝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采用2行玉米、4行大豆的模式。“收成还不错,玉米与原来产量差不多,每亩多收200来斤大豆。”他表示,就是没有实现全程机械化,有时需要雇人来帮忙。

旁边的空地上,一台正在作业演示的新型农机装备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是山东优尼亚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研发试制的最新款式播种机。

以往,要间作大豆和玉米,需要播种两遍,播完大豆再播种玉米,或者反之,既费时间,成本又高。“而用这台播种机,可以同时进行大豆和玉米的播种。”伴随着隆隆的机器作业声,该公司技术员王铁新介绍,左右两侧各播种一行玉米,中间两行播种大豆。它还有一个优点,采用气吸式排种器,可以高速作业,时速高达每小时8公里,每小时播种40-50亩。如果按照每天作业10小时计算,每台播种机每天可以播种400-500亩。另外,采用气吸式排种器,高速作业也不会损伤种子,单粒精播率高达98%以上。站在旁边的一位种植户兴奋地说,“这可帮我们解决大难题了。”

新型收获机的作业演示,也在现场进行。不知不觉中,日升头顶,已近正午。

吃过午饭,来自全国各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以及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代表们,走进会议室,参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班,聆听专家们的授课。

新闻推荐

第一书记牵线 万元防疫物资到位

本报德州11月4日讯(记者孙文丽)10月29日,德州市派第一书记疫情物资捐赠仪式在禹城市梁家镇田辛村举行,禹城市梁...

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