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收、储、运、消等各个环节都存在损失和浪费 向产后环节要粮,已经势在必行

农村大众报 2021-09-10 17:30 大字

农科院研发的小型生物储粮仓。“减法”篇

民以食为天,粮食减损和减少浪费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针对这一话题,9月6日,记者采访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粮食产后减损研究团队负责人龚魁杰。他表示,当前,我国粮食损失与浪费在产、收、储、运、消等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存在,但主要集中在产后环节。

粮食产后损失率达6%

粮食损失与浪费都有哪些体现?对此,龚魁杰条分缕析——在生产环节,存在播种粗放、用种量偏高等问题;收获环节,存在收割机械精细化程度不够、农机农艺不配套等问题;在储运环节,存在储运设施装备落后、储运途径不完善、对冷链体系重视不够等问题;在加工环节,过度加工问题不容忽视;在流通环节,存在流通物流体系和专用性技术装备不到位的问题;在消费环节,其中餐饮存在巨大浪费。

关于粮食产后各环节的损失情况,龚魁杰向记者介绍,在粮食运输阶段,包装运输损失率达1%以上,散装运输比率约为15%,损失率0.3%,总占比0.9%。在粮食干燥阶段,由于粮食晾晒场地缺乏、晾晒不规范,粮食损失率达1.5%,总占比1.4%。在粮食仓储阶段,由于农户储粮设施简陋,造成粮食损失率达8%;全省有效仓容2200万吨,损失率达2.2%,总占比4.6%。另外,撒漏、霉变、虫害、发芽等情况也时有发生,粮食损失率在6%左右。

“藏粮于仓”保证粮食安全

今年,禹城辛集镇王石庄村家庭农场主张林堂再也不用为粮食发霉犯愁了,一项源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发的“小型生物储粮仓”发挥了巨大作用。

“原来,农民从地里收上来的粮食只能通过自然晒干再进行储存,一年下来因为储藏不当造成粮食大量减损的比比皆是,很是心疼。”龚魁杰介绍,因为缺乏有效的仓储设备,一直以来,农户自储粮损耗是粮食损耗的主要环节。

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专门研发了两款新型仓储设备——小型生物储粮仓,主要针对中小农户,一个储粮仓可以储3吨粮,目前已经在全省7市推广;另外一种是针对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研发的烘储一体化设备,采用准低温技术和内环流控温技术,减少了粮食的水分损耗和保管自然损耗。

龚魁杰介绍,从实际情况看,使用新型仓储粮的农户,储粮损失率显著下降,每个储粮仓每年减少损失70斤左右,达到了比较理想的节粮减损效果。

记者了解到,2018年至2020年,在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支持下,山东省分别在济南、枣庄、菏泽等区县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积极实践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代清理、代烘干等“五代”服务,有效解决了农家日常粮食储藏保管等方面不科学和占地等问题,为农户粮食减损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应重视餐桌外的隐性浪费

除了要重视粮食产后减损,龚魁杰还提出,应重视餐桌之外的隐性浪费,特别是适度加工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由于现代人饮食主要以精米精面为主,现在我国小麦出粉率整体上还达不到75%,其余的部分都做成了饲料,造成了严重的粮食浪费。”龚魁杰表示,由于消费者认识不足,企业投入、技术开发不够,国内市场上全麦粉的占比还很小。

加工方面的隐形浪费到底有多严重?龚魁杰细算了一笔账:去年山东省小麦总产量527.33亿斤,如果将小麦的出粉率提高十个百分点,527.33亿斤小麦就会比现在多产出52.733亿斤的面粉,一个成年人一年的口粮按400斤面粉算,提高后,就能解决1300万人一年的口粮。

“适度提高小麦出粉率,不仅促进了国家粮食安全,还能改善公众的饮食健康,是一举多得的好事。”龚魁杰指出,节粮减损是全产业链条的,节粮减损也就是增产增收,也就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粮田”。

农村大众报记者张超

通讯员刘佳

新闻推荐

整乡推进合力攻坚 连片发展共同致富 滨城区打包解决集体经济薄弱村增收难题纪实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管林忠通讯员刘雷高学霄初秋的三河湖,绿意遍野、瓜果飘香,果蔬中药产业片区内300亩高效葡萄挂满枝头,陆...

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