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杆老读者 这份特殊生日礼物,请查收
“老掌故”“青岛大院”“老村庄”……在青岛提起这几个名词,很多人都会联想起青岛的老城区,这是一些青岛独有的老叫法或老地名。也有人还记得,这些名词也是10多年前《青岛早报》的某个栏目名字。 “纸张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褪色,但带不走的是它留下的美好记忆。 ”家住天泰新罗园小区的郑士斌老人,是《青岛早报》的忠实读者,连续17年订阅 《青岛早报》,并把每一期报纸的重要新闻手工整理装订成册,将这些珍贵的回忆都整齐地摆放到自家书房里。这是一个装满青岛17年来成长历史的书房,在本周五郑士斌80岁生日到来之际,我们希望一起为他祝福“生日快乐”。
缘起
老读者80岁生日期待特殊礼物
“您好,我是《青岛早报》一名老读者的儿子,有点事想麻烦你们一下,看能不能帮我父亲圆梦……”日前,青岛早报读者接待室里来了一名中年男子,他叫郑可为,他说,父亲郑士斌退休多年来,和《青岛早报》结下了不解的缘分,是早报的一位铁杆粉丝。
“我这次来报社主要是想完成父亲的一个心愿。我父亲今年80岁了,已经连续看早报17年,是非常忠实的读者。而且他不仅读报,还集报,把报纸都分类裁剪,然后装订成大小一样的册子,分门别类放在书橱里。 ”郑可为边说边拿出了几本装订好的册子给记者看,整齐的装订线、漂亮的裁剪、平整的纸张,从这几本册子就可以看出老人平日的用心。
“我父亲已经连续17年读早报,并且集报做这样的集报册,也是他这些年来每天上午必做的大事。 ”郑可为说,他的父亲从2003年起开始订早报,并且为了集齐各版面方便裁剪,每年都是订两份报纸,每天早晨读完报就开始整理,总共要一上午时间,偶尔因为事情耽误,第二天一定会补上。 2010年的时候,他70岁,那时候他就有个想法,要在80岁时集齐10000本装订册子。马上就到他80岁生日了,现在他已经集齐了10000本集报册。
“我们做子女的,也很高兴他完成了心愿,就想能不能在80岁生日之际,把他的故事在《青岛早报》上刊登一下,也当做集报这么多年的一个完美结果。 ”郑可为说,如今父亲年事已高,他们之前也和父亲有约定,到80岁结束“集报”这件事,因为每天的粘贴、整理报纸也算是体力活,父亲已经有些力不从心,有个报道作为完美的结束。
探访
老郑的早报集报册令人惊叹
早报记者听了郑士斌的故事后,来到了他的家中,他目前和老伴居住在小儿子家。郑士斌的大儿子郑可为告诉早报记者,父亲今年初时生了一场病,现在身体虽然恢复得不错,但是听力和语言表达远不如以前,需要人照顾,因此搬到了弟弟家里居住,跟着父亲一起搬来的,还有他视如珍宝的早报集报册。
走进郑士斌的书房,面前就是三面墙的书橱,每个书橱高2.3米、宽5米,里面整齐摆放的早报集报册让记者惊叹,册子统一用白色封面,干净整洁地排列着。走近书橱细看,就会发现每册早报分别用塑料外皮密封,外皮上贴着时间、新闻概要等的标签,每本册子上都有栏目名称,分门别类地存放,便于查阅各册新闻。
郑士斌看到记者到来,非常开心,一提起早报,更是激动不已。还来不及说什么,就急忙打开书房里的一个柜子,小心翼翼地拿出了压箱底的“宝贝”要给记者展示,剥开好几层包装纸袋后,里面放着的是《青岛早报》的创刊号。郑士斌从2003年开始订阅并收集早报,晚于《青岛早报》创刊,几经辗转,他终于找到了2002年4月28日的早报创刊号。“我是从文化市场一个人手里买过来的,发现这创刊号以后,我就把当时有的几份全部买下来了。回家就仔细包好后放到柜子里了。 ”郑士斌说。
随着创刊号的打开,老人开始讲述起他多年集报故事。
人物
把集报当成退休后第二职业
“2003年2月底,我退休了,大儿子来电话说给我订了一份《青岛早报》,从3月1日开始送报。收到报纸的第一天,我就被当年早报上连载的故事栏目《青岛老掌故》吸引了。”郑士斌说,他是地地道道的青岛人,老家是小水清沟村,出生在禹城路,在老城区长大的他对周边有很深的情怀,看着这些年老城区在城市的飞速发展中逐渐变成高楼大厦,于是他就决定通过青岛早报的报道,把一些青岛老城市的记忆保留下来,让后代们能够通过这种形式更多了解城市蜕变。
郑士斌的书房里除了集报册之外,还有很多文学书籍,足以看出老人对文学的热爱。他说:“我退休前在青岛第二印染厂计划科工作,平时的工作就是跟文字打交道,也特别喜欢文学相关的事情,对文学非常感兴趣。 ”
“自从开始集报后,我发现有时一页报纸两个版面的内容都非常精彩,感觉‘手心手背都是肉’难以取舍,那时候多亏发行站,及时多次为我免费提供早报,但后来我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干脆,2004年8月起,我就又增订了一份早报,这样剪报就能‘鱼和熊掌兼得’了。 ”郑士斌告诉早报记者,开始时,他只是剪一些跟青岛有关的消息,后来订两份早报之后,就开始分门别类,把所有的栏目都剪下来,然后装订成册。
讲到这里,郑士斌又从书桌下拖出一个纸箱,里面是另一种形式的册子。 “有时候看到有重大新闻,或者我特别喜欢的版面,我就整版或通版都留着,直接把他们贴在大卡纸上,然后用胶带封层,再用塑料外皮密封,这样既不会风化也不会褪色,便于保存。 ”郑士斌说。
郑士斌的老伴告诉记者,郑士斌为剪报每天至少忙三四个小时,有时候甚至六七个小时。 “他退休之后,把集报当成了第二职业,每天早上拿到报纸后,先翻看内容,全部浏览一遍之后,就进书房了,专心致志开始他的裁剪、装订和整理,有时候上午装订不完,就等午饭过后进书房接着干。就像上班一样准时。 ”
郑可为笑称:“我们家现在已经被早报占领了,书橱里,床底下,各种柜子里,所有能放东西的地方都是早报,17年收集的上万本早报整理册,全都放在家里。 ”
新闻推荐
国网禹城市供电公司三项举措确保冬季电网安全 法治护航安全 供电温暖人心
□刘晓辉李占宇“要使用带有漏电保护功能的电热淋浴器或加装漏电保电保护器……”11月16日,国网禹城市供电公司彩虹共...
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禹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