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痴”张立
6月23日晚上,送走了一拨学生,张立简单收拾了下家中不足8平方米的工作间。拿出新做的一把京胡,开始了直播。“虽然年龄大了,可咱也能跟上潮流,用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人认识这种乐器。”张立说。
今年62岁的张立,家住禹城市市中街道。受父亲的熏陶,小时候就接触到传统乐器。参加工作进了禹城吕剧团,成为一名专业二胡演奏员。后来调入国有企业担任文化干事,参与组建企业艺术团。
“我发现手工制作乐器的人越来越少。用机器批量生产的二胡、京胡,音质、音色都不是很理想,我就有了自己制作的想法。”张立说。
1998年,张立踏上求学京胡制作技艺的路。“这行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一般不传外人。”回忆起当年的经历,张立心里仍然不是滋味,“跑了很多地方,买人家东西的时候顺便问问怎么做,有的给说一说,有的闭口不谈。”
只能把买回来的京胡“解剖”开,一点点试着还原。“谁都是咱的老师,多少在人家那儿看一眼,学一点怎么做的。一声‘老张’,指点几句,很多话是用钱买不来的。”张立说。
那时候出趟门很不容易,张立得早晨四五点钟就从家里出发,到了卖乐器的地方也是晚上了。套料太贵,他买的是原料。一次买十套的,随身背回来。
手工制作二胡、京胡程序复杂,许多环节“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从选材、构件制作到组装、调音,张立都进行了细致研究。没有操作间,他就从自己家里隔出一间两米半宽、三米长的地方;没有合适的工具,他就自己制造。
也正是张立四处“蹭课”的时候,遇到了李贞云,正宗的京胡制作技艺传承人。听说张立对京胡制作技艺很是痴迷,就将自己制作乐器的一些经验传授给他。“他比我小几岁,虽然没有拜师,但是我一直把他当做我的老师。所以我喊他老师,他喊我大哥。”张立笑着说。
虽然这些年走了不少弯路,但心酸随着第一把琴出炉冲淡了很多。天天抱着那把琴,张立在家高兴了很久。接下来20多年的时间里,张立已经记不清这双手做出过多少把琴。
每天与琴相伴的时间都要超过10个小时,让张立对传统乐器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琴痴”。2015年1月,张立手工京胡制作工艺被德州市政府列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他也被认定为这项工艺传承人。
如今,张立每天都坚持做琴,还带了20多个学生,教他们演奏和制作二胡、京胡。一个月前,他更是学会了直播,还不定期发布京胡相关的视频。很多人不理解地问:“你都60多岁的人了,做这行又赚不了多少钱,到底图个啥呀?”
“做手艺的没有发家的。”抚着手中的琴,张立说,“我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想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艺传承下去。”
让张立欣慰的是,女儿和女婿现在慢慢认了路,能帮着干一部分活。在他们的影响下,外甥也喜欢上了京胡,没事就过来跟着学。
农村大众报记者戎宁
通讯员李月庞占英
新闻推荐
德州高速交警支队深入贯彻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总体部署,靠前一步、主动作为、科学施策,分区域、分重点、分...
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