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3万农村妇女实现居家就业,3万农村妇女实现居家就业

德州日报 2017-03-08 14:00 大字

[摘要] 通过积极对接企业,推介扶持项目,我市建起200处“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

3月3日,在夏津县苏留庄镇小石堂村村民石春兰家,几名妇女围坐在一起,飞针走线,十二生肖、富贵图等刺绣作品栩栩如生。在家中工作,石春兰还有充足的时间照顾残疾丈夫、上学的孩子。

德州市,像石春兰一样的农村妇女还有很多,收入低、空余时间多。能挣钱,想顾家,是她们共同的期盼。对此,市妇联以培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为切入点,挖掘带动就业项目,促进农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建起200处“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

3月1日上午9点,陵城区宋家镇方成藤编工艺公司的经理李金花准备去物流公司,将村民制作的200把藤椅发往天津。

简陋、规模小,是宋家镇李堂村李金花的藤椅加工点初期的真实写照。去年,县妇联告诉她,市里要建“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给予2000元到1万元的工作经费奖励、优先享受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还帮助招工。

李金花立即点头,免费向前来学习的村民传授技艺。如今,在妇联的帮助下,她已经有了300多名工人,销售渠道扩展到天津、河北等地。

在德州市,像宋家镇方成藤编工艺公司一样的“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还有199处。市妇联、市人社局连续两年下发《关于创建德州市“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的通知》等文件,发放扶持资金。

同时,各级妇联主动作为,与相关企业对接,积极推介扶持项目。市妇联主动对接义乌40余家绢花销售企业,在夏津、禹城积极发展绢花“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夏津县建立妇女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入驻女法人企业32家。

目前,德州市“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形成四大特色发展模式:“企业+加工点+妇女”的手工业加工模式、“电商(微商)+妇女”发展模式、“家政服务+妇女就业”的家庭服务业模式、“现代农业园区+农村妇女”特色种养殖业模式。“陵城藤编、禹城假发和绢花、宁津剪纸、平原贴花等具有县域特色的手工加工项目,已经初具规模。 ”市妇联主席杨旭博说。

加强培训让农村妇女掌握一技之长

有了妇女创业就业平台,提升广大妇女就业能力成为头等大事。

3月2日,在禹城市大禹花饰辛店加工点,负责人李文娟与60名工人正忙着编织绢花。一年前,她还是个“门外汉”。“我入行,多亏了妇联的引导。”李文娟兴致勃勃地说。2016年5月,禹城市妇联组织150名农村妇女到大禹花饰有限公司等企业参观,李文娟便是其中之一。回来后,她便表达了自己的创业意向,妇联出面协调,很快她便与大禹花饰“牵手”。“妇联组织专业人员授课,我们很快掌握了绢花制作技术。”说到这里,李文娟很自豪。

不仅是在禹城市,德州市其他县市区也积极与人社、农业、商务等部门协调合作,动员组织妇女参与各级各类普惠性培训和政府各项实用技能培训。市妇联副调研员何海燕介绍,邀请德州市阳光大姐、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专业人员,开展培训讲座196期,受益妇女1.07万人。

3万留守妇女人均年收入超8000元

好政策让百姓受益。在夏津县东李镇于桥村李爱英的手套加工点,腿部有残疾的于大姐对记者说:“制作手套工艺简单,我们附近村里好几个残疾人,都从加工点接活,每天挣四五十元钱。 ”市妇联派驻临邑县临邑镇郭家村的第一书记戴骞调研时发现,这里百余名妇女缺乏致富门路。她便积极与陵城区对接,引进藤条编织项目,建起“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帮助45名贫困妇女脱贫。

市妇联副主席王万英介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的创建,共带动德州市3万余农村妇女就业,人均年收入超8000元。下一步,市妇联计划3年内,助推30万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本报记者刘臻本报通讯员王斐李月

新闻推荐

实干担当 砥砺奋进,实干担当 砥砺奋进

本报讯(记者董建新通讯员李月孟娟)2月23日,出席市“两会”的代表、委员分组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在讨论中,代表委员们畅所欲言,共谋发展大计,现场气氛热烈。大家一致认为,陈飞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

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禹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