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档案局:让家谱文化薪火相传

禹城市报 2007-07-22 00:56 大字


本报讯(记者邢飞飞)2月1日,叮铃铃,一阵电话铃声响起。“你好,是卢局长吗?我姓程,家住房寺镇。我家存放的有民国时期制成的一册族谱,你看,我何时送过去……”,近1个月来,像这样的市民询问电话,卢传升每天都能接到,少则1通,多则5通。

自1月1日开始,档案局面向市民开展了代藏家谱活动,在市民中引起了一阵不小震动。

卢传升是档案局的局长。去年刚进腊月门,他便跑到广播局,要求在电视屏幕的上方循环播放档案局免费为市民代藏家谱字样,并把自己的办公电话打在后面。自那以后,他的电话就忙了起来。

一册家谱就是一册文化,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谱文化逐渐消失,很多年轻人不了解自己姓氏发展情况,不清楚姓氏繁衍到现在,已经到第几代。

2011年10月,市民高先生来到档案局,找到卢传升,要求查阅高氏族谱。值得一提的是,高氏族谱是在民国年间制成的,已经有70年的历史了,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高氏族谱是布制的,弥为珍贵。“当时,已经年过花甲的高先生看到族谱后,激动地连连说这就是俺家的姓氏族谱呀”,虽然时间已经过去2个月了,卢传升仍清晰记得当时查阅人激动地表情。高先生当场用相机拍下来,并说将按照原样续家谱。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开展免费为市民代藏家谱的活动,便于市民随时查阅。”谈到活动发起的初衷,卢传升如实说。就这样,趁传统农历年前后,大多数市民回家过年供奉先祖的机会,开展这项活动,引起市民关注,保护家谱文化的传承发展。

年前,便有不少市民咨询,年后一上班,开始有市民将家谱陆续送来。“放到档案馆,家谱能够保存的更好一些。”已将家谱放到档案局的程先生说。他说,家谱放到家里,很不安全,由于存放时间久了,农村房屋潮湿,容易发霉,再加上看管小孙子不严,时不时被孩子拿出来玩,一不小心便被撕毁。

代藏家谱在增加馆藏量的同时,更有效的保护了家谱文化。为让市民放心,该局按照国家相关档案收藏政策,每一册家谱都有着完备的交接手续。市民可以凭档案收藏凭证随时取走家谱。同时为较好的保存这些档案资料,该局十分重视存放室的档案存放设施配备,为其安装了调温、除湿设备,并在各档案柜中放上由国家档案局监制的防霉驱虫药,优化档案存放条件。据了解,档案局原藏有李、王、尹等16册族谱。活动开展后,已有十余户市民将家谱送来,藏于此。

新闻推荐

禹城市组织收看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视频会

本报讯(记者吴境轩)2月7日下午,禹城市组织收看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视频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安民参加收看并讲意见。在收看了国家、省、市三级会议关于开展基层...

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