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幸福民政”为百姓撑起“幸福伞”医疗救助体系完善暖心

禹城市报 2007-07-22 00:41 大字


低保保障标准提高

舒心

敬老院管理规范

安心

本报讯(记者刘磊)2012以来,禹城市民政系统认真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实现了社会救助管理、减灾救灾、基层政权、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会事务、双拥工作等各项业务工作的新发展,为“幸福禹城”牢牢筑起一道安全网,为全市百姓撑起了一把“幸福伞”。

“现在住院看病,不但‘新农合\’能报销,还能领到民政部门发放的医疗救助金!”水务局职工詹景珍激动地说。她六年前患上了尿毒症,这种病得两天做一次透析,所需费用即使医疗保险报销一部分,她自己一个月还得负担近2000块钱,高昂的治疗费曾让她有放弃生命的想法。“幸亏今年咱民政上推出了‘一站式\’医疗救助服务,我的费用医保报完后民政上把剩下的再救助70%,这样一来,我一个月只需负担五六百块钱,轻松多了,这让我心里暖融融的!”詹景珍告诉记者。

像詹景珍一样,2012年,禹城市共有800名困难群众享受到了“一站式”医疗救助服务,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100余万元。除此之外,禹城市积极探索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新模式,在德州率先开展以儿童先心病、急性白血病、尿毒症等重特大疾病患者为对象的医疗救助,最高救助额度达10万元。禹城市已形成了以“一站式”医疗救助保障兜底、重特大疾病救助先行先试、慈善助医为补充的医疗救助工作体系。

“物价涨了,低保也跟着涨了,每个人现在每月能领到了260元了!”城区低保户窦美德高兴地说。2012年,市委、市政府根据物价上涨情况决定再一次提高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的保障水平,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6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800元。全市共新增低保对象2295人,注销低保对象1165人,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应退则退”。

走进房寺镇敬老院,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不断地从房间里、食堂里、广场上汇聚过来,每一个老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人们说,在医务人员、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他们的健康有了坚强的保障。在伙房里,他们吃得放心,吃出了健康;在活动室,他们玩得开心,玩出了健康,这一切让他们感觉很安心。

去年年初,禹城市对敬老院机构设置、人员选聘等内容作了规定,实现了敬老院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规范。在加大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探索出了切合老年人实际的管理方法:一方面强化工作人员管理,敬老院院长经全面考核,选出威信高、爱心强、有文化、会管理的人员担任。对院长、服务员、炊事员等人实行以岗定人、以人定责;一方面培养老年人主人翁意识,选取身体健康、有爱心的老人成立互帮互助小组,让一些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能够得到及时帮助。此外,为每位老人免费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还每月为老人进行查体。同时,积极组织各单位、各企业到敬老院开展走访慰问活动,让五保老人的晚年生活也能过得安心、快乐。去年年底,曾是某部队代理排长的转业士官杨炳亮,通过了市里举办的2011年度城镇退役士兵安置考试,被分配到了李屯乡政府工作。“在部队服役了12年,一直担心回到家乡没有发展空间,没想到刚回来就通过考试进入了事业单位上班,以后我可以放心为家乡的建设‘大展拳脚\’了!”

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禹城市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精心组织开展了2011年度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市纪检委全程监督,民政、人事部门组织实施,通过档案考核与文化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招录15名退役士兵进入事业单位工作,其中4名大学生安置到公安系统工作,实现了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新突破。对未招录的城镇退役士兵,禹城市组织召开专门会议,全部安置到本市效益最好的企业。同时,扎实开展城乡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将就业热门的车工、床工、电工、钳工等工种作为培训重点,提高退役士兵的就业成功率。此外,为了推动农村籍退役士兵就业,举办了3场退役士兵就业推介会,共为91名2011年度农村籍退役士兵解决就业难题。

“民政工作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才是衡量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市民政局局长李文强的承诺掷地有声。

退役士兵安置到位

放心

新闻推荐

张建华德信羊绒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她凭着敏锐的市场意

张建华德信羊绒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她凭着敏锐的市场意识和独特的经营理念,把企业投产时固定资产不到1000万元,发展到现在总资产1亿多元,出口创汇达400万美元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在企业发展当中...

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