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田园有多远? 山东农科生毕业流向调查

农村大众报 2020-07-28 14:56 大字

山农大硕士生聂阳(中)毕业后在夏津从事蘑菇种植工作。(资料片)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报志愿、选择专业,成为了高考生和家长们面临的又一道必答题。大农业方向,也是一些高考生报志愿的方向之一。前段时间,一篇《学农不务农,过半农科生想转行》的文章,让农科生专业与就业匹配度问题,再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点。在刚刚过去的毕业季,山东农科生就业率如何?就业“转行”的有多少?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农科生务农

带动农业提质增效

“学农不务农,我觉得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很多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也不从事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聂阳,山东农业大学菌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和几个师兄弟在夏津县从事珍稀品种食用菌的种植工作。对于社会上“农科生不务农”的一些说法,聂阳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聂阳详细列举了自己本科班的就业情况,班上32名学生,其中女生占了17个。“毕业的时候,一半女生选择了考研,3个考了公务员,还有两个当老师。”聂阳了解到,剩余的女生有些从事大农业相关的文员工作,真正到农业一线的女同学没有,“这首先和一些大农业单位在招聘中,对性别的限制有直接关系,其次就是收入低、工作地点偏远等各种原因。”

而男生,大部分从事了与大农业有关的市场方面的工作,包括化肥农药的推广等。目前在种养一线的,除了聂阳,还有一位同学从事苗木种植。不“高大上”,收入上不体面,首先难过的就是家人那道坎。很多人出于对未来子女教育等方面考虑,也更倾向于进城发展。“从这些现实和同学就业情况看,农科生不务农,又似乎顺理成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真命题。”聂阳说。

聂阳这些年一直在农业一线工作,他认为:“农科生是一种资源,甚至说是宝贵的农业资源。以我自己的蘑菇种植经历而言,传统的蘑菇种植,都是老的品种,经济效益不高,没有专业的农科生下来实践,新技术是很难推广开的。”

农科生参与到农业一线中,带来了新变化。除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之外,带来的社会效益也很突出。聂阳坦言,农科生也有自己的不足,例如实践经验少。如果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和老百姓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就会事半功倍。

对于农科生的重要性,聂阳总结道:“没有农科生参与,也能打出粮食。但是我相信,农科生的专业知识,无疑会促进农业的提质增效。”

管理理念落后

一些合作社留才难

除了主观方面,客观上,一些农民合作社或者农场的经营管理思路落后,也让一些想从事一线农业的农科生转了行。

今年30岁的小孙是一名园艺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她顶着压力到青岛一家合作社工作,一干就是3年。2016年,因经营不善,合作社破产,小孙含泪离开。理事长当初的股份承诺也落空。与她同时离开这家合作社的,还有两名农技专业毕业的大学生。

之后,小孙又去了烟台市的一家合作社工作,然而一段时间后,又选择了离开。这次离开,是因为她感觉没有受到重视,自己的一些观点也不被采纳,有种“大材小用”的味道。用她的话说,“在合作社工作很憋屈。”

在小孙看来,合作社要想留住人才,首先必须保证合作社往好的方向发展,要把合作社越办越好。合作社的领头人要具有成熟的商业思维、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其次才是待遇问题,一方面要提供有竞争力的工资,另一方面要为大学生缴纳保险等。

“其实,现在很多合作社还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家族化管理严重制约合作社的发展。”小孙说。目前,她在烟台市一家酒水公司工作,但记者明显能感受到她的不如意。

即便放弃了在合作社的工作,但小孙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聊农业的时候,我的心还是澎湃的。也许用不了多久,我还会回到农业领域大展拳脚。这一回,我要么自己干,要么选择一家经营非常规范的涉农企业。”小孙坚定地说。

留住农科生

还需要政策扶持

“政府要加大政策帮扶力度,创造更加优厚的环境,比如扩大公费农科生的招生规模,提供更多像‘三支一扶’这样的岗位,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编制。让学生在收入或者编制等方面有保障,才能让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冯国营表示。

此外,冯国营认为,社会要强化宣传引导,破除人们对农村的偏见,吸引更多毕业生从事三农工作。

聂阳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国家的一些补助直接到了一些大的公司或者农场,没有落实到农技生个人头上。还有一个更普遍的问题是,现在很多补助对于学历有着严格的要求,一些愿意到基层的毕业生享受不到。

目前,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也在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2018年,山东省多部门下发的《山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实施办法》规定,基层农技推广公费生“有编有岗”,首批基层农技推广公费生将在2022年毕业。

而公费农科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今年山东农业大学面向全省招收公费农科生247人,比去年增加了72人,主要涉及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农林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5个专业。

新闻推荐

山亭区温庄村从省级贫困村变成闻名富裕村 乡村变富变美,关键在人才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本报记者张环泽王德琬本报通讯员侯化成孙海锋“刚从夏津县赶回来,在高速公路上...

夏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夏津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