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巷陌多过客 一城故事任君听 老泰城南关(二)
老城居民(网络图片)。▲老街道。
▲南关街北首。 洼子街西首。
□顾川泰山
南关街是南关的一条主干道。洼子街东起南关街,与五马街相对,向西过今青年路,至原金桥头,与灵芝街交会,长约360米。
洼子街之名,缘于最初的地形地貌,因旧时此街中间低洼,易囤积雨水,故名。一名官店街,旧时府署、县署在此专门设有官店驿站,迎送过往官员士绅,故名。又名会丰街,因街中设有专门帮人保镖押运的会丰镖局而名。
洼子街紧靠泰安城门,取地利之便,为京省东西通衢,是由南门进城和由泰安通往省城济南和北京的一条官道。往来官绅名流、衙门差役、商贾士民、香客信众,甚至进城投诉告状的、投亲靠友的、流浪乞讨的等等,莫不流连于此,或打尖歇脚,或食宿整顿,或唤友私会,人来人往,不能稍歇。茶楼酒肆、旅馆客店、歌馆商铺鳞次栉比,幡幌招展。泰安本地甚至外地的老字号多将总部或分店设在这里,如著名的协祥酱园、大观客店、老中药铺、会丰镖局、府县驿馆、兴安客店等,一时间,冠盖往来,颇为繁华。
在洼子街发生的历史事件,最为出名的莫过于生擒太监安德海事件。
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祖籍直隶南皮,8岁进宫,人称“小安子”,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在慈禧之前,其曾为咸丰皇帝的御前太监。在皇宫内斗中,他与慈禧结为一党,并在慈禧的授意下参与了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的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北京政变)。由此,慈禧扳倒“顾命八大臣”,开始了垂帘听政。安德海也因此一跃成为清廷大内总管大太监,授六品蓝翎,显赫一时。
清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慈禧为给同治帝操办婚事,派人至苏杭一带采办龙衣。安德海私下征得慈禧同意,矫旨出宫。清廷对太监有“非经差遣,不准擅出皇城”的开国祖制,安德海一离开京城,便犯了“太监出京,立斩不赦”的清规大忌。加之沿途安氏以钦差大臣的名义僭越无度,作威作福,敲诈勒索,导致民间怨声载道。进入山东境内后,时山东巡抚丁宝桢派人暗中尾随监视,收集其不法证据,并遣总兵王正超赴泰安,与时任泰安知县何毓福密谋,捉拿安德海。
安氏并不知情,依旧任性跋扈,何毓福不动声色,高接远迎,将安氏一行接入官店街(洼子街)的兴安客店,以钦差大臣的礼节待之。
晚上,何毓福先遣泰安参将姚绍修带领泰安营士兵悄悄将客店团团围住,其会同守备刘英魁带领一干人马闯入客店,将安氏随从逮个正着。此时,安德海闻得风声,吓得跑入后院,藏到一水井中。后被揪出,并打捞出其携带的金银珠宝。
捉拿成功后,何毓福连夜将安氏等人押解至济南,旋即以“宦竖私出”之罪斩于济南西门外。
关于安德海被扣于何地,还有一种说法,即何毓福盛邀安德海至县署赴宴,安欣然前往,刚进门便被扣住了。
关于安德海之死,也有其他说法。作为太后身边人,何、丁二人不能妄自定夺其生死,又恐太后袒护,便给同治帝奏本请旨。没承想,太后懿旨来得比圣旨还快。丁宝桢以“慈恩浩荡,需要先建皇亭才能接旨”为借口拖延时间,等待皇帝圣旨到来。之后,先接圣旨,曰:“将钦犯安德海就地正法,以符祖制”。即斩之。再接懿旨,杀赦与否,都已回天无力。又曝尸三日。据说此举是澄清谣言,世传安德海进宫未净身,常年在太后身边,自是说不清楚,如今大白于天下,也为太后开脱。安德海已死,太后只能作罢。
据说,参与捕杀安德海的同治、丁宝桢、何毓福,都与安德海有嫌隙。安德海倚仗太后,对同治多有不恭,还经常说同治的坏话,同治自是耿耿于怀。丁宝桢觐见太后,顶戴脱落,安德海在一旁嘲弄起哄,还把其帽子踢到一边。何毓福曾被安德海设套下狱,受刑落下跛脚的毛病,亏了其母是同治帝的乳母,才得以出狱贬至泰安任七品知县。如此切齿之恨,必欲除之而后快。天赐良机,岂能错过。以上多是一些戏说演义。
《清史稿·丁宝桢传》中,对其捕捉安德海一事的叙述比较平直:八年秋,乘楼船缘运河南下,旗缯殊异,称有密遣。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至泰安,宝桢先已入告,使骑捕而守之。安德海犹大言,谓:“汝辈自速辜耳”。传送济南,宝桢曰:“宦竖私自出宫,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奏上,遂正法”。
清薛福成《书太监安德海伏法事》(载《庸庵文续编》卷下)对安德海被诛过程记述较详,文中还提到了慈安太后及恭亲王奕?均与安德海不睦,均有可能授意丁宝桢采取捕杀行动。慈禧在心腹被诛后的表现同样出人意料,下令斩杀安德海随从太监、管家等人,抄没安氏在北京的家产,并规定日后有此类事情发生,均照此例。丁宝桢也并未因此影响仕途,甚至在光绪二年(1876年)被授头品顶戴、太子少保、署理四川总督一职。安德海之死,牵连着宫廷最高层,涉及皇帝、两位太后三个派系,其背后的真相确实有些扑朔迷离。
何毓福,字松亭,汉军镶红旗人。其在任期间,禁暴除残,热心教育,时岱麓书院业已荒废,其为之延请名师,严考课程,泰安文风为之一振。特别是其不畏强权捕拿安德海一事,名声大振,列泰安名吏。
洼子街最著名的建筑莫过于赵家花园。其旧址在洼子街与南关街交会口西南,今南门市场北,为赵尔萃家族府邸。
赵尔萃家族被清廷敕封为汉军正蓝旗,祖籍奉天铁岭(今辽宁铁岭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至清末民初,族声赫赫、名动天下,素有“一门五进士,弟兄两总督”之誉,祖孙四代均系朝廷命官。其曾祖父赵寅宾,曾任泰安营参军。其祖父赵达镛进士及第,曾任山东莱州知府。其父赵文颖进士及第,以知县钦加知州衔,在阳谷任上因太平军陷城殉节。至赵尔萃一代更是盛极一时。赵氏弟兄四人,尔萃最小。大哥赵尔震、二哥赵尔巽同为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赵尔萃本人为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唯三哥赵尔丰未能及第。在仕途上,大哥赵尔震官至工部郎中。二哥赵尔巽最盛,一品大员,官至东北三省总督、盛京将军,又是《清史稿》主撰,东北虎张作霖曾为其部下,尊称其为“恩师”,敬畏不可复加。三哥学业上虽然稍逊,然仕途辉煌,官至四川总督,因辛亥革命被杀。还有一个姐姐,姐夫增瑞也是一名高官,光绪四年(1878年)署理泰安知府,曾延请画师增绘《泰山道里图》,补刊于聂鈫的《泰山道里记》前,并亲撰《图序》。
赵尔萃(1851年—1917年),字小鲁(又作“筱鲁”),号傲徕山民、傲徕山房主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进士。“以即用分发山东,补夏津知县,颇有惠政。后以道员分直隶候补,弃官卜居泰安。”(《叶景葵杂著》)赵尔萃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起担任夏津知县,政绩还是很不错的,堵塞运河决口,惩治邑内豪强,重文兴教,关心民瘼,为当地百姓感戴称颂。后以三品道员身份候补直隶道,又因“母忧解任”(《夏津县志》),并将泰山脚下作为终老之地。
赵尔萃选择在泰山居住,也可能是其兄的意见。民国《重修泰安县志》记载:“赵尔巽与其弟赵尔萃见泰安地肥美而价廉,因置田宅居焉。”于是,便在南关街和洼子街西南角建起一处豪宅,时称赵家公馆,又称赵家花园,构建时间大约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赵家公馆规模宏大,由赵家公馆(北)、赵家花园(中)、赵家湾(南)等三部分组成。公馆又分为南、中、北大院,大院再分若干小院。解放后,南大院改建为南关小学北校区,中大院为老县政协办公地,北大院改建老县委招待所。公馆南为赵家花园,楼台水榭,小桥流水,解放后仍能见荷花池、亭、花房、南厦房(五间)等。据当地居民介绍,双龙池之水经南关街流入赵家花园,再西出入奈河。荷花池又称荷花荡,如双龙池一样,东北、西南各置一石雕龙头,作为进出水口。再南为赵家湾,佃农仆奴居住,多闲田。今赵家公馆址早已拆建为洼子小区,旧迹荡然。笔者采访中,偶遇一老者,其祖上曾是赵家佃户,土改时分到赵家大院的三间花房,对大院的情况所述甚详。
赵尔萃寓居于泰山,民国六年(1917年)卒,葬于泰山脚下。其寄情于山水,或为闲云野鹤,或为良师益友,也算一段快意人生。他曾为玉皇阁思鹤堂题“胜地重游,白鹤不来堂自在;故人何处,青山有约我来迟”联;在大众桥巨石上留“天外村”题刻。还曾于民国四年(1915年)因泰安文庙重修撰《重修泰安县孔圣庙碑记》。又曾于民国五年(1916年)在斗母宫倡建天然池,并应法霖主持所请,为天然池题名并作《天然池记碑》。再有感于泰山名士鲁泮藻父子所创办的樱桃精舍,作《樱桃园记》(民国五年)。据说,岱阳摩天岭下韩家岭云在山庄“山中良相”摩崖亦出其手笔。另多有诗文,收入王价藩《岱粹抄存》。对于曹公渠建设,他还是早期的倡导者。“时铁岭增君芝田守是郡,予姊婿也,因怂恿其开渠引水,以便民汲,工未兴而去职。曹君晴轩继之,即今所谓曹公渠者是也。”(民国五年《天然池记碑》)。还曾出资,参与新泰孙村煤矿的开采等等。
赵尔萃卒后归葬赵家林,即今市中心医院家属院及北一带。据民国奭良《清史馆馆长前东三省总督盛京将军赵公(尔巽)行状》(《野棠轩文集》卷三),其母、大哥赵尔震、二哥赵尔巽等均葬于此。文中描述民国十六年(1927年)赵尔巽去世的情形:“九月十六日葬于泰安先茔之左,公夙志也。葬前三日雨,葬之日,初日轩朗,日中下窆,泥泞皆幹,会葬宾客共不嗟异。”据洼子街的老居民讲,当年赵家发丧,白布搭的灵道从洼子街一直到赵家林,延绵数里,俗称“不见天日”,可见其奢华。
赵家花园西有一条胡同,名汪家胡同,以汪姓居多。当地又称望山胡同,北起洼子街今岱仁药店(老广播站东)东侧迄南,初为60余米,后南延至萧家湾南,再至今灵山大街,长约190米。今北段并入洼子小区,仅存残段,名亦弃用。1986年更名为新兴巷。街北段和中段原各有一关帝庙,后均拆除。
汪家胡同西为萧家湾。原为萧大亨花园,小桥流水,楼榭亭台,据说其水源自城北白鹤泉与鹿鸣泉,沿岱庙西墙,由运舟街注入湾内,再过一小石桥,注入奈河。后来萧氏势微,此处遂为民众所占,逐渐形成一条居民街,一直到今青年路西侧位置,东西长约150米,属今洼子小区。据当地老居民讲,此处以李、陆姓居多。今向西延伸至金桥头南北街钢网厂宿舍大门(原有小桥子),仍以萧家湾名。
萧家湾西段北侧,今青年路西,旧有卢公馆,为清人卢乐戌(莱芜仪封人,清光绪二年进士,曾任东莞县知县)泰安居所。据当地人讲,公馆规模并不大,为二进院落。今拆建为商业楼。
洼子街中段路北,原有马家公馆。西段有二郎庙。二郎庙西有吕祖阁,今皆无存。
萧家湾南、新兴巷东原为王家湾。因初为王姓所有,故名。今拆建为商业楼和居民楼。
萧家湾南为准提庵,俗称“姑姑子庙”,位于南关街与今灵山大街交会口西北角,原水产公司院内。准提庵创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道光八年(1828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多次重修拓建。庵内祀准提菩萨(俗称“千手千眼佛”),后院有放生池,传为赵尔萃母亲捐建。庵西为塔林。据南关贾明普老人讲,新中国成立初期,庵内仍有老少两名女尼,老尼名能祥,为主持,上世纪六十年代去世;小尼二十多岁,一心想还俗,因师傅阻止终未如愿,跳进五马庄东河湾寻了短见。今岱庙存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贡生贾鹤斋撰《修补准提庵历次工程略记碑》及《重建准提庵绣像碑》残碑。
庵西为塔林,原为庵内僧尼墓地,后来逐渐成了一块义地,外地人去世一时不能送回原籍的,临时停棺于此,以砖石围砌,时称“坵子”。贾明普讲,因为此故,东面的准提庵又俗呼“准停庵”,准许临时停棺之意。
按:拙文初成,近日偶得王退轩先生《退轩旧闻录》“安监就擒真象(真相)”文,与上文所记在细节上有些出入。
兹录存于下,不作详考:是时郡守锡二泉(惠)、邑令为何松亭(毓福)、参将为姚雨亭(绍修)。当时得海到境时,继至者有东昌程太守筱泉(绳武)、齐河县令全鉴三(士琦)、沂州协王心安,余官未悉,皆尾之,莫敢轻动者也。邑令何本京官,被黜补授斯缺,素悉内监出京,例应立斩。乃与郡守谋擒之,不令得脱。得海方以南关店为行台,扬言奉旨为圣上采办龙衣,骄气凌人,不虞小县敢于擒捕。临去,众官送行,邑侯何早于暗中布置停妥,俟其车出,尽数擒捕。盖南关为东西大街,直通金桥,中隔栅栏。车出,栅栏即行关闭。车至桥下,来军人拦阻,将车上人登时绑缚,后者固不知也。须臾,车尽出,无一幸免。众官卒率军队押赴省垣。经丁稚帅奏闻,将各犯正法。当桥下捕人时,车上人两臂金玉钏数十件,二军校各摘其一。其人大呼:“我之钏并未犯法。”事为王协台闻悉,立将二校驱赴桥南枭首。此案顷刻间不动声色,即破获重犯,皆邑令何公胆识过人所致,故泰安至今犹称述不置云。
老泰城根据四门(东迎暄、西岳晏、南泰安、北仰圣),可分为东、西、南、北四关。对于南关,将分为三个篇章,描摹老城街道、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此文为第二篇,旨在追溯那些久远的历史,使其在尘封中逐渐显现。
人在岁月中慢慢变老,城在发展中日渐年轻,老城的味道渐行渐远,心中的眷恋与日俱增。让我们一起品读老城老街历史,留住老城的根,留住老城的魂。
新闻推荐
“内衣内裤遮盖的部位,是不能触摸的;对陌生人保持足够的警惕,对熟人也要保持必要的警惕;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一定不要夜不归宿...
夏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夏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