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敢啃硬骨头 一心为乡亲

德州日报 2018-01-25 10:02 大字

[摘要]修村路、开水渠、带头创办种植合作社,夏津双庙镇范楼村党支部书记杜海霞——

□本报记者刘臻本报通讯员范宜超

1月20日,记者走进夏津县双庙镇范楼村,看到家家门前柏油路,排水渠四通八达,文体广场上体育健身器材配备齐全……谈及村子发展,村民们说:“如果不是杜海霞当村党支部书记,村里不会发生那么大变化。 ”

42岁的杜海霞一头短发、面庞黑红,说话稳重。这个敢拼敢干的“女汉子”,上任4年多,为村里修了路、开了渠、建了17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办起农民种植合作社,前不久被评为了“德州市最美青年”。

不惧困难多重担肩上挑

打开杜海霞办公室的柜子,5本工作笔记,码放得整整齐齐,记录着她4年多来的1400多个日夜——

2013年,紧邻308国道的范楼村附近要修建一条高速公路,拆迁、测量工作引发村民不满,影响工程进度。曾担任村妇女主任的杜海霞临危受命,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面对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她反复思量,3天后决定重新测量耕地,带着村干部、拉着村民代表逐户测量、登记,1个月便解决了难题。

2014年11月,村两委换届,杜海霞全票当选范楼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她马不停蹄,为村民办实事,协调高速公路工程部出资修环村公路;出租村内闲置土地修建水渠。杜海霞在村里一呼百应,规划了3年未建的文体广场,她一出面,很快搞定。她流着泪说:“我们的群众真是太好了! ”“村干部办事要讲公道,群众才信你。 ”杜海霞说,“德才兼备,德为先,公心也是德,这是当好村干部的前提。 ”

俗话说,龙头怎么摆,龙尾怎么甩。解决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杜海霞开始琢磨如何带领村民致富。2016年,她响应政府号召带头办起了民恒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干部筹款50万元,购买了7台大型农机,号召村民用土地入股,首次分红每亩地700元,二次分红为剩余利润的50%,社员能享受减免肥料费用、农机具使用费等优惠政策。

听说杜海霞挑头干合作社,村民们信得着,近百户村民参了股。用50亩土地入股的村民范仲杰给记者算了笔账:“入了合作社,每亩地年节约成本100元、分红约1000元。 ”

改良土壤建扶贫大棚

拥有2500口人、4300多亩地的范楼村是个农业大村,一半以上的盐碱地限制了村民只能种植经济效益低的作物,为了提高村民收入,杜海霞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改良土壤,种植大棚草莓。

2017年3月,杜海霞就在村东开了3亩地,自己育苗,试种草莓。第一次,不到10天草莓苗全部死光。第二次,土地改良方式不当,再次失败。这时,村民们有的摇头,有的摆手,失去了信心。

杜海霞却上了那股子犟劲,倒了,起来;再倒,再起来。 2017年6月,她辗转找到“济南张尔村草莓之父”张京泉,聘请他当技术指导员,改良土壤、从山东农业大学引进富硒草莓……当月,她和丈夫带着老娘、11岁的儿子,住进了大棚旁的简易板房。驻村干部张越到她“家”串门,看到一家4口吃咸菜、馒头。杜海霞不好意思地笑笑:“这两天忙,顾不上做饭。 ”张越鼻子一酸:“姐啊,再忙也得正经吃饭。 ”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7年9月,富硒草莓种植成功,杜海霞一家喜极而泣。 9月20日,她协调双庙镇扶贫资金7.6万元,加上村民入股的30万元,建起占地9亩的6个扶贫草莓大棚。“大棚利润的10%用于给全镇贫困户分红。 ”如今,站在生机盎然的大棚里,杜海霞露出了笑容:“富硒草莓受欢迎,月销售额超8万元。 ”

当孝德先锋引文明风尚

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同时,杜海霞不忘困难群众,每年从合作社拿出利润的5%,为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购置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杜书记常说,不能等到大富大贵,才想着去孝敬老人。 ”村委会副主任范传庆说,“她本身就是村里的孝老明星。”89岁的失独老人王希玲没有亲人。杜海霞将她当亲人,每年春节第一碗饺子,先给老人送去。

受杜海霞的影响,乡亲崇尚孝道,邻里和睦,3年没出现一起打架斗殴事件。“让父老乡亲富起来,让村里强起来,我干劲十足。 ”杜海霞说。 2018年,她将引进富硒鸭梨等,带领村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县前列。

新闻推荐

扶贫贷助9170个贫困户脱贫

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扶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全市农商银行系统——

夏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夏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