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适区”进驻服务大厅,武城县李家户镇 54名干部 “下楼” 群众办事舒心
□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吴华 报道乡镇干部集体“下楼”办公,让武城县李家户镇社会服务大厅的便民服务更加便利。图为7月22日,工作人员在帮一名群众办理业务。通过大众日报客户端德州频道,了解更多德州新闻一线探访
□ 本报记者 张海峰 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 吴 华
7月22日上午,武城县李家户镇社会服务大厅里,各部门(站、所)人员分坐在两侧的办公区,从大门口望进去,服务台上“民政所”“农技站”“企业办”等红色牌子非常显眼。
大厅就在马路边,后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富喜抬脚进门就直奔民政“窗口”。“我来给村里的五保户季老太太申请临时救助金,她意外受伤了。”他向民政助理刘志鹏咨询办理流程。随即他拿着填好的审批表,几步走到几位镇班子成员的集中办公区域。“你这村公章盖错地方了,再重填一份吧。”一位干部看过申请表后说。王富喜应了一声,重新填好表格后盖章,分管副镇长孙庆军和镇党委书记卢远飞分别签了字,整个过程仅用了几分钟。王富喜一边办一边说:“现在找领导签字,比以前‘上楼’去跑方便多了。”
记者发现,这个大开间的办公区域大概有400平方米,几乎没什么遮挡,一眼就能看到头。柜台后坐着多名工作人员,表面上与普通办事大厅无异。但记者了解到,其与众不同的是,全镇除了在纪委和财经所工作的9名干部,其他干部54人,全在这个近乎“透明”的大厅里办公。镇党委书记、镇长等领导班子成员都在这里,没有独立办公室,更没有老板桌老板椅,有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作台位。
这种办公方式,是在李家户镇党委书记卢远飞的力主下形成的。此前李家户镇由于历史原因,镇上的干部都在旁边一栋商用楼三楼办公。楼后大院内有个便民服务厅,面积有限,只有七八个办事窗口,且不沿街,这样群众办事时常需要来回爬楼,一些工作人员也要跑上跑下。
后来楼下农信社的办公场所因迁址闲置下来,卢远飞考察一番后动了心思:镇上的干部能不能到这里集中办公?他把这个想法和大家交流,一开始反对的声音居多:原来办公好好的,没有必要折腾;群众来办事会直接找负责人,搞乱程序耽误事;窗口和非窗口人员同在大厅,会互相影响,等等。
卢远飞分析,这些说法有的是借口,因为有些干部习惯于“独立空间”办公,接受这种集中办公方式需要一个过程;有些问题的确客观存在,但与给群众带来的办事方便相比,集中办公显然利大于弊。
随后,卢远飞主持召开了6次大大小小的会议商议此事,做大家的思想工作。有些人劝他,其他人可以集中办公,书记和镇长应该留在楼上。他却表态:“我带头下楼。”几个月后,经过多次深入沟通,意见终于达成了一致。镇政府租下了这所闲置房屋,进行了装修改造。到2018年底,除了少数确实不适宜集中办公的部门外,其他工作人员全部进驻。
“运行近两年,事实证明一开始说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反而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卢远飞说。集中办公节省了人力物力,比如办公室本来4个人,现在两个人就够了;取暖费用不到原来的一半,省下的钱交租金绰绰有余;之前干部有事外出把办公室一锁,群众来了只能蹲在门口等,现在上班时能够随时保证有人接待,大厅还设有等待区,配备了必要设施方便群众;进大厅找谁办事一目了然,安装了摄像头,办事过程是否规范,服务态度好不好,都能回溯查询;群众和工作人员需要请示或找班子成员办理事项也方便多了。
镇人大主席王伟到李家户镇任职时,正赶上“集体下楼”。开始他也未太过看重这个举措,但今年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对此有了新的认识。4月初,耿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兰章来到服务大厅,咨询能否修缮一下自家漏雨的屋顶。根据政策,C级房屋能享受危改政策进行全面修缮,但是她家的房子是B级,未达到标准。就在她要失望地离开时,正好抬头看到了王伟,办事人员就让她把情况再次进行了说明。王伟分管扶贫工作,对各项政策很了解,于是便通过贫困户‘洁净庭院’建设程序,协调帮助她修葺了屋顶,整修了院落。王伟说:“当时我要是在楼上的办公室里,可能就碰不上这件事儿,今年雨季王兰章可能还要住在漏雨的屋子里。下楼办公,感觉心离群众更近了。”
临近中午,镇企业办主任屈松琪给一家食品企业办完立项手续后告诉记者,在这种更“透明”环境下,工作压力的确比以前大一些,似乎走出了“舒适区”,但这对干部也是一种保护,慢慢适应之后就没问题了。“同事之间更融洽,干群关系也更和谐,工作效率更高,这些微妙的变化越来越明显。”
新闻推荐
为营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今年6月份以来,武城交警加大酒醉驾宣传力度,通过积极创建“零酒驾”示范小区,共同抵制因酒醉驾引...
武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