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德州段: 大德之州九达天衢 上善若水余韵流长
【城河交融——德州】
运河文化的开发利用需要发挥德州段的优势。德州的南运河河道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原貌,自然状态比较突出,这也是运河德州段的优势。下一步可以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将水引过来,先后恢复旅游通航和商业通航,让运河活起来,带动城市的发展。
最为重要的是在运河文化基础上,对“大德之州”德文化品牌的塑造。“德”,既是历史赋予德州的文化财富,也是如今德州独特的文化名片。
溯古追今,“上善若水”的浸润成就了德州的城市印象,而城市与河水的交融也让这座“大德之州”——现代化新德州再次焕发生机。
德水之畔,风光天成。悠悠运河,绵延古今。河水穿城而过,造就了历史之繁华,积淀下厚重的文化底蕴。自古至今,德州都是一座被水浸润的城市,也因此成就了其“上善若水,大德之州”的城市名片。
以水为媒,昔日的繁华记忆化作了一座座融汇古今的人文景观,在串联历史的同时也描绘着其在当下的崭新篇章。时光荏苒,繁华传续。而今,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朋友圈的德州延续着运河包容开放的特色,敞开对外开放的大门,趟出新道路、迈出新步伐。文/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许倩
大德之州,因河而兴
翻开山东北大门德州的历史篇章,汤汤河水在此流下了深厚的底蕴。从城市得名到文化特色的形成,德州历来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上善若水,大德之州”是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色。
德州因“水”而得名,此水为黄河。
史志记载,德州之“德”,乃德水之“德”。“秦朝的时候黄河又称德水,因黄河经常泛滥,汉朝初期在这里设立了安德县,取义‘德水安澜’,希望黄河不再泛滥。到了隋朝在此设州,取名德州。”5月4日,德州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季桂起告诉记者。
德州又因“水”而兴盛,此水是运河。
德州的由来与发展与另一条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息息相关。“随着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德州成为交通枢纽,国家在此设立将陵仓,因为运河贯通带来的重要地位,德州的经济中心向西转移,德州也因河运的发展迎来历史上的繁华。”季桂起说,“明清时期,德州的经济发展起来,成为全国33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一。”
在历史上,德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南望济南、北倚京津,沿黄河故道,居运河之滨,德州是历史上兵家攻守必争之地,因而有“神京门户”之称。明清时,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经运河向北京运粮的九省,在德州城西北设置“递运所”,彼时的德州是九省的运粮要道,因此有“九达天衢”之称。
今日,在德州城区古运河景区广场上,仍矗立着三层重檐、三门斗拱式石木结构牌坊,中跨横楣上有“九达天衢”四字,背面则是“神京门户”。从这穿越时光的印记中,依稀可见德州历史上的繁盛景象。
水赋予德州的不仅是历史上的繁华,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季桂起告诉记者,“德”除了与水有关,另一层即为作为儒家文化重要的传播区域,形成了深厚的德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称为德文化。历史上,作为儒家文化重要代表的董仲舒曾在德州读书讲学。而儒家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德’,董仲舒提出的‘五常’也具体地阐释了中国人‘德’的核心价值观。”
河水三分,成就最大水利工程
大运河德州段在华北平原上蜿蜒流淌,风姿绰约,具有“九龙十八弯”的特征。
大运河德州段上接天津、北运河和北京,是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27.8公里,由主河道卫运河、南运河和支河漳卫新河(四女寺减河、岔河)组成。在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线路上,曾在多个节点设有为调节水位、减缓流速而修建的闸坝。然而向北行至南运河段,河道风光自成一派。特别之处就在于“三弯抵一闸”的设计。在长长的水道间,很少设闸,而是选择用弯道来控制水流。从地图上看,这段运河九曲回转,形成了八九个频繁弯曲走向的河道,像一条蜿蜒崎岖的巨龙穿越其中。正因如此,也有着“运河入鲁,九望德州”的说法。
如今,“帆樯如林,舟楫相连”的繁忙景象已消弭于历史的时空中,但从留存下的遗产点中依然可以窥见那段与运河相关的繁华过往。
比如坐落在山东省武城县、德城区和河北省故城县交界处的四女寺水利枢纽,即卫运河的末端,是漳卫新河、南运河的始端。卫运河为漳卫南运河中游段,上承接源于太行山的漳河、卫河的洪水,因上大下小,历史上“每岁必决”。早在明永乐年间,即从四女寺村开凿减河,史书名为“四女寺减河”,直通黄河故道,至无棣入海,分减运河洪水。明、清两代都曾在四女寺兴建减水闸或滚水坝。
建国后,1957年在卫运河、四女寺减河扩大治理中,为控制上游洪水宣泄,确定兴建四女寺枢纽工程,该枢纽由进洪闸、节制闸、船闸等建筑物组成,于1958年5月竣工。1963年大洪水后,枢纽不能满足泄洪要求,1971年确定四女寺枢纽扩建,新建北进洪闸、兄弟灌区放水洞,改扩建南进洪闸、节制闸、船闸。1973年7月工程竣工。四女寺减河也更名为漳卫新河。
在当地人的记忆中,这些变迁是与运河相关的最直接而深刻的记忆。“运河水自上游流经到这里通过船闸分流,通过老船闸处和二十四空闸后,大运河分为了减河、岔河和南运河,也即‘三河分流’。”四女寺镇郑主任介绍,早年间此处的河水更多,经常能在闸口处见到蹦起来的鱼,河水经常能够漫到旁边农田边缘。
近日,记者在四女寺水利枢纽处看到,为即将到来的汛期做准备,当地正在对老船闸处进行检修。在水利枢纽东西两侧的河道里,依然保留有运河流经时积蓄下的水流。郑主任告诉记者,“今年的河水比往年要少一些,但每年都会定期放水,四女寺水利枢纽依然是依托运河而成并留存至今的重要遗产点。”
而今,运河古道上的老船闸保存完好,舒同题写的“船闸”二字让很多游客慕名前来;辖区内还有一处前苏联建水闸时遗留下的老公园,古树参天,每年有上万只苍鹭在此栖息。依托四女寺水利枢纽,四女寺运河古镇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运河入鲁,除发挥南北往来的漕运功能外,在中外交往中也曾留下历史的记忆。位于德州市德城区的苏禄文化博物馆就见证着中菲友好交往的一段历史。
明朝永乐年间,中国国力逐渐强盛,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交流。公元1417年,苏禄群岛的古苏禄国三位国王率领庞大的使团访问中国,沿京杭大运河北上抵达北京,受到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在乘船沿运河南下归国途中,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剌不幸病逝于山东德州,明成祖闻讣深为哀悼,亲撰悼文将东王择地厚葬,并允其亲属及侍从留居守墓。如今,苏禄王的后裔和苏禄王墓,已成为中菲友好的象征。
苏禄文化博物馆现存苏禄王墓文物本体有苏禄国东王墓、神道、石像生、御碑楼,附属文物有王妃墓、次子三子墓,其他文物有德城区出土石刻。2014年经全面修缮、整治和提升之后的苏禄文化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处形成后裔守陵文化的外国国王陵墓,同时也是大运河遗产点后续列入项目与大运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悠悠千年,运河文化生生不息
运河千年,文化流芳。回溯历史,汤汤之水自德州而过;聚焦当下,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又再现了古老运河深厚的积淀。
运河美食蜚声中外,最有名的就是德州扒鸡,作为老字号,历经300多年的传承。元末明初,随着京杭大运河漕运繁忙和陆路古道兴旺,德州成为京都通达九省的御路,经济繁荣,美食众多,最受欢迎的是烧鸡,其形态侧卧,色红味香,肉嫩可口,作为后来扒鸡的雏形,初露头角,其后更渐成为中华美食瑰宝中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份情孕育一门技艺。大运河以其固有的红泥和运河冲击的沙土交融,形成独特的德州红胶泥,也以其细腻的质地和适宜的黏性孕育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梁子黑陶。
德州素有“杂技之乡”之称,早在《史记》和《汉书》中就已有关于德州杂技的记载,宁津杂技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德州杂技完成从文化传承到创新继承的蝶变,以其独特的运河文化底蕴为依托,推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剧目,如《盛世芳菲》《运河流芳》等,均是把运河文化与德州杂技发展进行了有机结合。德州杂技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为德州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运河德州段的过往涤荡在代代相传而生生不息的号声中,也留存在那些老船工的记忆里。运河之上,载重的木帆船缓缓前行,船工和纤夫们此起彼伏的号子声,成了周边安详村庄日常的点缀。而在运河岸边,也有很多生长于此的少年与船工号子就此结缘。
今年78岁的陈仲魁,是武城运河船工号子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与船工号子的故事也从运河边开始。一切回溯到他幼时,奶奶的娘家就在运河边,船工号子的声音是他印象中最深刻的记忆。“因为当时清淤不力,河床过高,那些来来往往的大船就在我‘头顶上’航行而过,号子声也从高处四散而来,印在我的耳膜深处。”在陈仲魁的回忆中,第一次见到运河岸边的船工号子是震撼的。斑驳的木帆船,压低身体几近地面的纤夫,时而明快、时而激昂的号子,如乐章般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小时候去亲戚家,总是沿着运河走。那时的运河上船来船往,有卸货装货的船,也有过往的船。”陈仲魁记得,每当有震天的号子喊起来,附近村庄里的百姓总要出来瞧瞧“盛况”。而每当有人站在运河岸边看着船工唱起来,号头(领唱人)就会即兴创作出夸奖的话儿来听。
仿佛是一种牵引,他终将与此结缘。2006年,陈仲魁组织了一个小“采访组”,沿运河武城段沿岸走访,搜集运河号子的过往。“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始于元末、盛于明清,经历了原始号子、继承发展与完善成熟三个阶段。”陈仲魁介绍,因运河贯通南北,在继承发展阶段,武城运河船工号子融入了陕北高原与江南水乡的风格又自成一派。
数百年来,武城运河船工号子经历了成长与兴盛时期,而成一方之特色,然而当下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形势。由于京杭大运河武城段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断流,同时木帆船被机船代替,不少船工因此失业,运河船工号子失去了传承的基础条件。为此,陈仲魁创新传承形式,将“武城运河船工号子”搬上舞台,使号子有形地展示出来。从抢救性的挖掘、整理、记录、补充、完善到搬上舞台,运河船工号子承载着当地人的记忆,正如号声所传递的不畏艰险、不辞辛苦的精神一样,武城运河船工号子也将在新时代下演绎生生不息的乐章。
以水为媒,打造“大德之州”城市名片
城市的发展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动脉的贯通密不可分,于古于今,于德州,皆如此。河水悠悠千年而绵延不绝,城市承接文脉而不断前行。如今的德州也是全省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城市。对于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朋友圈的德州而言,河水文化牌无疑是城市发展的独特优势。通过资源的挖掘和展示利用将城市发展与运河文化开发相结合,是近年来德州兼容并蓄,用坚实的步伐趟出的路子。
2014年6月,中国申报的大运河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点段,南运河河道德州段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此为契机,近年来,德州抢抓“国家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三大历史机遇,通盘布局,统筹推进,切实把“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做出成效。以打造文化运河、生态休闲运河、经济运河为重点,通过遗产挖掘、遗迹修复、文化展示、生态提升、产业优化、城乡建设等手段,使大运河德州段“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富起来”。
具体而言,依托南运河河道这一遗产点段,德州确定了“一线三段一点”南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南运河沿线四女寺枢纽船闸、德州码头(仓储、九龙湾公园)、南运河弯道、苏禄王墓等遗产,围绕(四女寺枢纽段)科技运河、(主城区段)文化运河、(二屯镇段)生态运河和(苏禄王墓)中外文化交流展示区,逐步实施以南运河德州段为核心的大运河遗产保护展示工程,积极推进德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项目建设。目前,四女寺枢纽船闸保护与展示工程、德州码头仓储保护与展示工程已基本完成;北厂漕仓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考古勘探工作已经完成验收。
在季桂起看来,运河文化的开发利用需要发挥德州段的优势。“德州的南运河河道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原貌,自然状态比较突出,这也是运河德州段的优势。下一步可以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将水引过来,先后恢复旅游通航和商业通航,让运河活起来,带动城市的发展。”
最为重要的是在运河文化基础上,对“大德之州”德文化品牌的塑造。“德”,既是历史赋予德州的文化财富,也是如今德州独特的文化名片。
此外,专家也有更长远的设想。“运河文化在德州呈现出开放、包容和进取创新的特征,可以结合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德文化建设,厚植德沃土,构筑新时代德文明、文化新高地,将德州打造为德文化的样板城市。”季桂起说。
溯古追今,“上善若水”的浸润成就了德州的城市印象,而城市与河水的交融也让这座“大德之州”——现代化新德州再次焕发生机。
新闻推荐
春运期间,南宁交警将持续严查泥头车交通违法行为 交警约谈三家公司督促企业安全生产
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王艳群通讯员李斐振)1月10日,南宁交警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少泥头车、大型货车存在闯限行等违法现象。13...
武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