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网改造“两年攻坚战”全面告捷

德州日报 2017-11-23 09:58 大字

[摘要]全市5万余眼机井通电 1150个小城镇电网升级

11月20日,在武城县李家户镇辛庄村田间地头,记者看到每眼灌溉机井的旁边都安装了一个白色的小铁盒。“这是供电的闸盒,一拉闸就能把水抽上来,一亩地一个多小时就浇完了,比过去方便多了。 ”村民邴书生介绍说。

辛庄村是个农业村,共有农田6400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为了方便灌溉,村民先后打了不少机井,至今全村共有150眼。但由于缺少资金,田间没有架设灌溉电力线路,村民一直用机器抽水灌溉。

今年68岁的邴书生家里种着6亩地,老伴儿患有脑血栓后遗症,常年瘫痪在床,独生女儿已经出嫁并在外打工,浇地成了全家一年到头最头痛的事。“柴油机和水泵都很沉,一个人根本搬不动,而且操作也麻烦。玉米小麦一年得浇五六次,每回闺女女婿都得请假回来干活,费时又费力。 ”邴书生说。

转机出现在2016年,当年小麦播种后,辛庄村机井通电工程启动,国网武城县供电公司架设线路、安装灌溉专用配电变压器,将线路架到机井旁边,缩短农业灌溉供电半径,做到“有井可供、有水可抽”。工程实施后,大幅降低了村民的灌溉成本。村党支部书记邴玉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用柴油机、水泵抽水浇地,一亩地需要两三个小时,成本要二三十元,改用电后,每亩用时缩短为70多分钟,用电在2度左右,费用不超过2元。一年全村能节省灌溉成本70万元,同时极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

农村、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为了满足用电需求, 2016年以来,国网德州供电公司响应国家号召,用心服务“三农”,开展了覆盖全市的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推进机井通电、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等惠民工程。累计投资23.22亿元,成立领导小组,确定并下发实施方案,确保机井通电工程安全有序推进。

针对农村居民用电量快速增加,部分农村电网与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不相适应,出现线路供电“卡脖子”、配变重过载、低电压等问题,加大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力度,通过逐一深入摸底排查,确定改造计划,实时把控工程进度,并将农网升级改造的重心向贫困村倾斜,实现贫困村电网“村村改”、动力电“村村足”,有效满足了快速增长的农村用电需求。

截至目前,德州市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已全部结束,完成50071眼机井通电工程,覆盖2710个村,受益农田面积277万亩,每年可减少农民灌溉支出约2.6亿元,对1150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进行改造升级,极大地缓解了低电压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

新闻推荐

租房“被网贷”? 不接招就请搬起走

不愿因租房而背上贷款,21岁的赵国琴和刚大学毕业的严明娟从刚租了半个月的房子里,搬了出去。两人从成都蓉和家园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成都第三分公司(以下简称蓉和家园)以“押一付一”的方式租下一间房...

武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