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置房建在“黄金地段”

德州日报 2017-06-26 10:12 大字

[摘要]我市棚户区改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现在我就盼着房子快点盖好,一家人早点儿搬到楼上享享福。”6月16日,武城县蒋官屯村村民张金山满心欢喜地说,“能从低矮的院落搬到明亮的楼房,若不是赶上棚户区改造‘这趟车\’,我真是想都不敢想。 ”

蒋官屯安置小区位于武城县城的中心地段——东边是武城县第二中学,紧邻新建的德百城市综合体。除了便利的地段,小区里还规划有一个公园,周围幼儿园、小学、超市、诊所等一应俱全。今年10月,这个小区将竣工安置。届时,61岁的张金山将得到2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棚改安置是群众最关心的话题,也是德州市各级党委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真实写照。武城选择最大限度让利于民,按照地段最好、质量最优、间距最大、环境最美、户型最佳、配套最全的“六个最”原则,为棚改群众建设安置小区。

平原县同样将“黄金地段”留给了棚改群众。在位于县城中心地段的琵琶湾南侧片区,1500套棚改安置房正在紧张施工,附近有平原一中、人民医院和大型购物广场。“当时这个位置有好多开发商已经盯上了,也积极向县政府提出购买要求,县里统筹考虑后,决定将这个地段拿出来安置老百姓,要建设全县城最好的房子,为老百姓打造购物休闲娱乐一刻钟生活圈。 ”该县住建局党委委员张汝辉介绍。按照最初规划,如果该地块全部用于出让,可为县里增加15亿元的财政收入,如今用来建设安置小区,县财政则要为此掏出6亿元。“德州市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作为棚户区改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细施工,真正把棚改安置房建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让群众住得放心、舒心。 ”市住建局副调研员赵涛告诉记者。目前,全市棚改安置房已开工近2.9万套,各县市区在安置区选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考虑群众工作生活便利,无一例外拿出了最好地段建设安置房,最大限度让群众得到实惠。

在德州市决策者看来,实施棚户区改造,不仅是补齐历史欠账、垫高社会洼地的民心工程,更是一次做好城市修补、优化空间布局的有利时机。

运河经济开发区是老工业区,化工、能源等传统产业占比达七成以上。同时,这里人口密集,基本没有闲置土地,逢建必拆是该区最显著的特点。面对日益严峻的环保压力,市委、市政府决定,不再单纯考量运河经济开发区的GDP贡献率,而是将整体工作思路转向以生态修复为引领,利用3年时间打造中心城区西部生态屏障。

打造生态屏障,土地从哪来?运河经济开发区把棚户区改造作为统筹工作的重要抓手,拆村种树、拆厂植绿,腾出了8000亩土地植树补绿、修复生态。为建设国有生态林场,钟辛庄村需要整村搬迁,原村村民将被有序安置到古运新城等棚改安置小区。谈及这次搬迁,群众无不拍手称赞。“村子周边有电厂、垃圾处理厂等5家企业,每到夏天,在家都能闻到刺鼻的气味。搬迁之后,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62岁的老村民王会安这样说。

□本报记者王志冕本报通讯员吴华李莉

新闻推荐

老牛是怎么“牛”的

一家“省里的公司”竟然肯为一个农民的合作社提供担保,一下子贷款50万元。请看:前不久,山东省武城县志远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牛文忠又“牛”了一把:竟然在“省里的公司”——山东供销融...

武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