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德州市创新扶贫模式助力百姓脱贫奔康,德州市创新扶贫模式助力百姓脱贫奔康

德州日报 2016-12-21 00:00 大字

[摘要]昌盛日电让贫困户日子“昌盛”

当了半辈子农民,岁的武城县老城镇范庄社区居民王振双今年有了自己的工资卡。“每月号准时发工资,在昌盛产业园上班不仅工资发得及时,活儿也不累。 ”说话时,王振双一脸满足。

作为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5月,王振双被昌盛日电光伏科技示范产业园优先录用。跟她一起进棚务工的还有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

浇水、施肥、剪枝,干的还是原来的老本行,如今挣的却是工资。每月元的工资让她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观,用王振双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以前,由于常年伺候卧病在床的公公,仅靠家里几亩薄田和外出打零工,王振双和老伴儿的生活很清贫。“地里没活时,我就到附近的木板厂、建筑工地找活干,啥脏活累活都干过,活儿不长远不说,发工资也不及时。”王振双回忆道。来到昌盛日电,这些担忧都不是“事儿”。

位于武城县老城镇范庄社区整村迁建复垦区的昌盛日电光伏科技示范产业园,由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建,占地亩,总投资3.亿元,是集光伏发电、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叠加的高科技光伏产业项目。

记者在产业园看到,钢架结构大棚一个挨一个,棚顶覆盖着密密麻麻的光伏电池板,蔚为壮观。以光伏大棚为载体,项目建成后,能实现年发电量万千瓦时,年上缴税金万元。

项目落成之初,武城就与昌盛日电达成协议,将个大棚提供给社区附近贫困户零租金使用5年,大棚运营所得收益以股东分红的形式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帮助个村庄的户名贫困群众脱贫。如今,由老城镇政府出资,租用昌盛日电个大棚,覆盖其余个村庄的贫困人口。

解决大棚运转资金问题,武城县专门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此。贫困户没有管理经验,大棚谁来管?今年9月,武城以竞标的方式选择扶贫大棚的托管人。在4家竞争中,种了年大棚的张风水最终脱颖而出。

现在,张风水作为武城县园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当家人,掌握着全镇扶贫大棚的“命运”。大棚里现在种的全部是冬青苗,张风水信心满满地说,明年3月冬青苗全部出棚后,贫困户的分红就能到手。到时候,全镇户贫困户人有望摘掉贫困帽。

现在,在政府资金投入拉动之下,这一项目在特色***上的典型意义越来越突出。这一点,从王振双的生活改善中可知一二。

除在产业园拿到“薪金”外,年,王振双离开原来低矮的土坯房,住进范庄社区集中安置贫困户的老年公寓。在老年公寓,一年到头,水费、取暖费等费用王振双从来不用交。范庄社区每年能获得土地租金万元,这部分资金由范庄社区村集体用来负担群众的各种生活费用。另外,作为贫困户,王振双一家三口每人还将获得元左右的大棚收益——股东分红。“薪金+股金+租金”,放眼老城镇,光伏大棚这一“造血式扶贫”模式已经惠及镇上所有村庄的贫困人口,源源不断的扶贫“活水”滋润着他们的生活。

德州市扶贫开发超额完成省定任务

年底可净减贫困人口5.6万人

本报讯(记者 高红岩)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重点村摘帽和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坚持脱贫攻坚与致富奔康相结合,以贫困群众“进会、入社、上链”为牵引,实施产业、就业、行业、金融业“四业”驱动工程,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走出一条具有德州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实现了脱真贫、真脱贫,到年底可净减贫困人口5.6万人,超额完成省定任务。

德州市积极调整产业布局。根据产业特点,将全市划分为东、南、西、中“四个战区”,结合每个“战区”脱贫攻坚需要,侧重实施产业、金融、就业等不同措施;开展“就业培训进乡村活动”,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免费接受技能培训;通过企业设立“扶贫车间”或镇、村集体利用闲置土地、房屋创办“扶贫园区”等形式,增加适合贫困户需要的就业岗位。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已退出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元,同比增长.%,高于年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今年全市可减少贫困人口人,统筹考虑新识别的人和返贫的人,可净减贫困人口人,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减贫5万人的攻坚目标。

新闻推荐

组织医护人员乡村义诊,组织医护人员乡村义诊

德州市中医院——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