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推进院地合作 促进粮食增产,推进院地合作 促进粮食增产

德州日报 2015-01-31 13:29 大字

□高玉林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产,农民实现连年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耕地、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资源驱动的传统粮食生产体系难以为继,农业生产面临新常态,出现了新瓶颈,传统农业亟待向现代农业转型。新形势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

李清双是武城县武城镇东小屯村的种植大户,去年他第一次见证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他承包的1000亩地,被中国农科院相中,成为中国农科院 “玉米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攻关田”。 1000亩生产示范田,亩产达到868公斤,比常规生产增产150至200公斤,增收600元。

实践证明,在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只依靠一个品种,某一单项技术,连续大幅度大面积提高单产是不现实的。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情况下,必须更加重视技术集成、协同攻关,建立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集成组装力量大。中国农科院于2013年启动科技创新工程,实施了农业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计划,旨在整合集成全院各研究所的成果、技术、人才、平台等资源条件,构建一系列成熟配套的综合技术生产模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在武城县将相关研究所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示范,目的是将该县打造成中国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区,为大面积开展应用积累经验。

在武城县开展的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模式示范,集成组装了两套技术模式:一套是“超高产攻关模式”,即“农机农艺八配套、科学播种六融合”;另一套是“大面积生产模式”,即“农机农艺六配套、科学播种六融合”。这些模式的核心技术是:优良品种、增密种植、条深松免耕、多层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这两套科技集成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简单、农民容易学、容易推广,全过程可学习、可示范。经农科院专家测算,武城县武城镇千亩玉米示范区的10亩超高产攻关模式示范田,2014年玉米亩产达到1056公斤,比常规生产增产300至400公斤,增收800元,该生产模式非常适合在德州市大面积推广。

科技协作效果好。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看,迫切需要统筹协调、加快建立协同高效的农业科研组织模式。围绕着地方区域农业发展规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农科院与省、市农科院大联合、大协作,建立科技联盟长效机制。 2014年12月22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在北京成立,这是我国实现农业创新驱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农科院共同参与的全国科技创新协作平台。

在武城县开展的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模式是一场由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德州市农科院三级科研机构协同攻关的科技大协作、大联盟,打了一场漂亮的农业高产高效团结战、配合战。该示范区实施了贴茬直播、一增四改、三位施肥等高新技术,带动了全县粮食增产,总量连年突破十亿斤,实现“十二连增”。 “武城模式”告诉我们,国家、省、市三级农科院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科技优势,凝聚农业科研力量,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

院地合作优势显。此次中国农科院牵头的粮食增产模式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在武城县取得佳绩,显示了地方政府强大的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德州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专门成立院地合作办,加强组织协调,负责全面对接国家科研院所、整合集成相关成果、技术、人才、平台等资源条件,同时加大协调地方涉农相关部门力度,将地方农业局、农技推广部门、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力量紧密联合在一起,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让地方看到科技对农业农村实实在在的效益。武城县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模式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推动了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提质提效、农民持续增收,就是做到了行政与技术、科研与推广的结合,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科研院校参与的大协作格局。

在今后的工作中,若实现粮食生产持续增产增收,必须要做到技术、政策和行政措施相配套,把技术、政策、行政措施融合起来,把技术的作用最大化,提高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挂任德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院地合作办主任)

新闻推荐

全市春季造林绿化现场推进会召开,全市春季造林绿化现场推进会召开

本报讯 (记者 邓静 通讯员 李炳勇)3月26日,全市春季造林绿化现场推进会议在武城县召开。副市长黄金忠出席。会前,与会人员到武城宏海路植树造林现场、粮食高产创建万亩方农田林网建设现场等地参现。...

武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