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文化盛宴,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难忘今宵,唱响未来。 9月4日晚,人们怀揣着幸福与留恋,再次相聚在县升平广场,感受广场文化艺术节带来的幸福与激情。当晚,由县委宣传部主办,县文化局、县文广新局承办的为期十天的“美丽新武城魅力四女寺”2013年广场文化艺术节圆满落下帷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演出让市民们回味无穷。
广场文化艺术节自8月26日启动以来,先后举办了开幕式、少儿专场、广场舞专场、德州银行专场、邮政银行专场、老年大学专场、运河艺术团专场、金声艺术团专场、戏曲协会专场、德州国韵艺术团专场共计10场演出。艺术节期间,共有800多名演职人员表演了歌舞、戏曲、曲艺、器乐演奏等上百个节目,累计吸引观众达5万余人次,充分展现了武城县群众文化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自备马扎看节目 市民期盼能经常演出
8月26日晚,广场文化艺术节现场人头簇拥,许多群众自带马扎,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出。
63岁的张大妈当天下午路过广场时看见有人在搭建舞台,猜想可能有晚会,吃完晚饭后,她就带着孙女过来了。 “怕观众太多,抢不到座椅,我就自己带了两个马扎,还真派上了用场。 ”张大妈得意地说。
“节目很有本地特色,我们喜欢看,这种演出要能定期举办就更好了。 ”经常到广场上健身的刘大爷说。
新编历史京剧《四女槐》深受观众喜爱,淳朴的唱词,再加上演员精彩的表演,观众不时发出叫好声,现场的一些小观众也忍不住跟着演员学起了动作。
在整个演出的过程中,不少观众都在拍照。 “咱自己的文化艺术节,办得很有水平,我想拍几张照片、录一段视频传到网上,宣传宣传咱们的文化。 ”一位站在舞台前方拿着手机拍摄的观众告诉笔者。
从平民到“民星”演员直呼过瘾
在9月1日的“运河艺术团”专场演出上,由陈仲魁创作的表演唱《家乡特产数不清》和群口快板《武城旋饼》,让台下千余名观众掌声不断,引爆了现场气氛。
年过7旬的陈仲魁是一名退休老干部。从小爱好曲艺的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成为武城县小有名气的“创作家”。 “这两部曲艺作品演的是武城人的身边事,唱的是武城人爱听的调,看着亲切,听着顺耳。咱县文化底蕴深厚,创作素材非常丰富,今后争取创作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陈仲魁和蔼地说。
广场舞专场中,天心舞蹈队表演的节目是伞舞《烟花三月》,一上场,20多名演员一齐挥舞着花伞,连续几个优美的动作,引起现场热烈的掌声。 “伞舞既有广场舞的动作,还有一些民族舞的基本功,比较特别,我们花了20多天进行练习。”天心舞蹈队的舞蹈演员说,“这次能为父老乡亲们演出,感觉非常过瘾。 ”
聚焦幕后 那些默默奉献的身影
每天下午三点,升平广场上就出现了一些人,他们分工明确,动作麻利,半小时之后,晚上演出用的舞台就搭建完毕。“因为彩排需要,我们每天早早赶过来,搭建舞台,调试音响和灯光。 ”此次文化艺术节的现场负责人齐志华说,“演出结束后,我们还需要清理现场,收拾整理灯光、音响等道具。 ”
演出开始前,有负责演出的工作人员。“我们负责催场,包括准备节目用的话筒、道具等等。 ”演出开始后,他们就更忙碌了,节目开始时,他们得把需要的道具准备好,节目结束时,需要及时撤换道具。 “虽然事儿不大,但是演出无小事,只许成功,不许出差错。 ”这些工作人员认真地说。
“流动的演员固定的‘兵\’。十场文艺演出,最苦的是工作人员,他们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却从未安逸地看过一场演出。 ”县文化局局长张义忠说,虽然台下观众很少看到他们,但没有人会否认他们的劳动。一场成功的演出,离不开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
文化盛宴 添彩“十艺节”
今年已是武城县连续第五年举办广场文化艺术节。如今,广场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文明理念的重要平台。
此次广场文化艺术节参与范围广、演出场次多、社会影响大,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展示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实现了凝民心、聚民力、促发展,为迎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成功举办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本报通讯员 王金钰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王艳娜)9月4日,市中小企业局公布了“2013年德州市中小企业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名单,在35项获奖项目中武城县7家企业的创新项目榜上有名,其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科技...
武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