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等不靠求自强,不等不靠求自强

德州日报 2011-11-04 18:31 大字

本报报道,武城近年来文化产业异军突起,45本文化丛书《武城那些事儿》、11部影印《武城县志》等历史丛书相继发行;《佛光寺传奇》、《民为邦本》等影视剧陆续杀青;四女寺景区、九华温泉文化博览城等旅游景区建设如火如荼。

武城,县域很小,经济不算发达,文化产业基础也谈不上雄厚。他们之所以“闹出了动静”、走在了前列,关键还是走了一条创新的路,一条自强的路。

对于“只有经济发达了,才能有条件发展文化”的“条件论”,武城用行动给予了否定。只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重视文化、勇于实践,即使不那么富也可以在文化上达到相当的高度。经济发展和发达,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无法封顶,具有相对性,幻想等经济“一步到位”后再大力发展文化,则会始终难以 “到位”,只会在等待和延宕中贻误时机,文化繁荣也就遥遥无期。武城的经验告诉我们,“为之则易,不为则难”,先干起来,行动起来,则困难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路就在脚下。

对“没有钱,怎么搞文化”的疑虑,武城用创新做出了回答。的确,“钱从哪里来”始终是困扰文化事业繁荣、产业发展、体制改革的瓶颈,向政府伸手、求“市长”拨款也始终是很多人的习惯性动作。政府固然有加大投入、扶持文化之责,但事事靠政府,很不现实。武城人放宽眼界,创新机制,走合作招商之路、资源整合之路,光大了文化,减轻了财政负担,服务了企业发展,提升了全县知名度,获得了政府、社会、企业多赢的效果。在对待“项目哪里寻”“资源何处挖”等瓶颈和难题上,他们也是知难而进、创新突破,取得了让人刮目的成就,昭示了一个道理:破解瓶颈,需要增强市场意识,把握市场规律,闯出新路子。

对“不缺人,就缺人才”的慨叹,武城用实践做出了回应。当前不少地方的现实是,在文艺院团、文化单位改制时,存在“人往哪里去”的困境;在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时,面临“人才在哪里”的窘境,尤其缺乏爱文化、懂文化又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面对难题,武城始终注重培养、选拔和用好人才,这就需要眼界和胸襟了。他们队伍建设的实践证明,繁荣文化需要视人才为第一资源、第一支撑的境界,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用人才的魄力,有创优环境完善机制、吸纳人才人尽其才的规划,这无疑是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 “政企分开,管办分开”后最该管该做的事。

□刘同江

新闻推荐

今日或再迎降雪冰冻,今日或再迎降雪冰冻

本报讯(记者 张睿 通讯员 徐亮)11月末,德州市降下今冬首场雪。随着冷空气的远离,12月1日,全市天气转好。不过,从今天下午开始,新一轮降雪冰冻天气将再次出现。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11月29日至...

武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