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心,哪里都有味

德阳日报 2022-02-09 01:00 大字

年味,真的淡了吗?

或许是的。没有了烟花爆竹,没有了心心念念的新衣服、好吃的,甚至连远隔重洋的“见面”也随着网络的发达而成了常态,我们对“年”的盼头,确实不如小时候那般强烈了。

但年味还是在的,只是变了形式。说走就走的赏雪之旅,新年登高的自我磨砺,跟着春晚Cosplay的古风志趣,“景点”就在身边的自在惬意……时代在变,年味也在变,变得我们自己都不易察觉。中国人,对传统新年的期待在哪里、对幸福美满的理解在哪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哪里,年味,就在哪里。

就在我们心里!

《只此青绿》好看,

所以我也玩起了Cosplay

□梅冬

除夕夜看春晚,霓裳最为赏心悦目。当电视上出现《只此青绿》的山水画卷时,我轻唤一声“儿子”,儿子放下手机专注于屏幕,轻声问“什么朝代”,我说“宋代”。一种被震撼的默契感油然而生。

正月初一,儿子在手机上翻出一段视频给我看,是“古韵新春”栏目中一个汉代的舞蹈,他说那是更有气象的服装。他还找出一段昆曲让我欣赏。我知道,他是被年味里浓浓的古意感染了。

找出前不久买的一件燕麦色宋制长干寺褙子让他穿上,他说是女装,我说褙子不分男女,他穿了,问什么料子,我说羊毛,他有些不满意,说汉服的棉麻料子倒更厚重。于是我又找出一件酱红色棉质加厚披风给他披上,顺手取下书柜边挂着的一支长笛。他接了笛子吹出旋律,顿时满屋生辉。

此刻,被这气氛所感染,我也从衣柜里找出一套新衣,香云纱复古半身裙,香云纱对襟盘扣棉衣。穿戴一新后,再配上长干寺褙子。我说,儿子,咱娘儿俩一起Cosplay,把唐宋元明清都穿上了。他大笑。

我们再次聊起了昨夜的节目,儿子尤其爱苏东坡的那首《行香子·过七里濑》。他说,想想“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那句,苏东坡当时就是觉得冷,他一定在感叹“好想有一件羽绒服啊!”我笑说,这一刻仿佛他就是苏东坡,他说,昨晚读到这首词,就是想与苏东坡喝一杯呢!我笑了。曾经夜临钟繇的《贺捷帖》,我也感到自己与钟繇似有神交,那个夜晚,至今记忆犹新。

今日细雨里,霜溪也当一样冷吧?但一场家庭版的古装Cosplay下来,苏东坡与我等,也当不冷。

赵公山上“守岁”,

对旧的自己说声“新年快乐”

□方兰

现在过年,好多人都说越来越没年味了。其实,年味从来都在我们心里,只是世间万物都在变,“年味”也要换新颜。比如2022新春,我就把大睡特睡的新年守岁“困财”,改成去登高望远。

这是成都户外第一山,青城山的最高峰,赵公山。

山不是很高,只有2400米,但又绕又陡。一路上,除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全是持续上坡的森林无人区。山越来越陡,人越来越少,路越来越不像样——准确地说,这不叫路,而是山石、泥块、冰雪等交织而成的“什锦路”。

不时看到前方的背包客躬身掌地,手脚并用往上攀,用最原始的猿行肢体书写着妥妥的“爬山”二字。后面一个女孩不无沮丧地对同伴说:“我不敢奢求登顶了,今天不摔跤就是我的目标。”

走啊走,走啊走。

网上有个趣联叫“活着就是胜利,喘气就是效益”,横批“继续努力”。此刻,这话似乎就是为我这种菜鸟量身定制的。陆陆续续有人下山,说大概还有1小时,还有40分钟,还有十几分钟……

当我借助一根粗绳攀上一面陡坡,眼前出现一块牌子,写着“东上山-赵公山”时,那一刻,谁懂我的热泪盈眶?4个小时无人区的狼性之路啊!

我倚在山顶的护栏边,看云海涌动,雾罩苍林。户外圈有“赵九铁”三说,入门赵公山,进阶九峰山,毕业铁瓦殿。今天,我入门了。

阳光里,我撑着云海,与山尖触手相握。忽然发现,自己,才是最得意的风景。

你好,自己,新年快乐!

神瀑沟有雪,

也有人间烟火气

□邓幽男

每年冬天,神瀑沟就从炎夏的避暑胜地变成绝佳的冰雪秘境。神瀑沟的雪,不是柿饼上的糖霜薄薄一层,而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深深浅浅的雪,地面上、树枝上,真实地描绘出一幅银装素裹的动人场景。

所以对我而言,这个新年,岂能无雪?

从前山拾级而上,石梯依山开凿,梯上有积雪,与青色山壁上间或形成的细长冰凌交相辉映。一级级石阶像神灵落下的引路棋子,一路行来,是大清亭,是大潮亭,是悠然壹亭。朱红的亭身、飞翘的檐角、高挂的红灯笼,在雪落下的静谧里,是恰到好处的清幽惬意。

前山植被以松居多,皑皑白雪垂积在松叶上,似坠非坠,数不清的雪项链长长短短地连成一片,时而是亭子的飞檐,时而是石桥的栏杆,时而是苔青的峭壁。溪流贯穿沟内,流水叮咚。雪为沟添色,沟的奇丽险峻又为雪增添了层次。溪涧旁的石头上,雪依石成形,有的堆积成龟,有的堆积如圆,倒是应了新年的好意头。

接近山顶,雾气愈加朦胧,树的样子隐入白茫茫中,有鸟雀在枝头啾啾鸣叫,像孩子一样追逐,从这棵树到那棵树。到了滑雪场,人声渐渐高了,滑雪橇、堆雪人、坐香蕉船,每个人都沉浸在耍雪的欢快里。

雪场外的小摊子上烟雾袅袅,长筷子夹起的面条和米粉热气腾腾,为这世外桃源一般的天地,平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看完《狙击手》,

我决定去“看看”黄继光

□唐雅冰

大年初一,在繁华的闹市区,我坐在温暖如春的电影院里,看完了《狙击手》。忽然,一个强烈的愿望涌上心头:明天,一定要到黄继光的故居去走一走,去看一看那棵树!

从黄继光的侄孙手里接过钥匙,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朝着他出生与成长的小院走去。一步步迈上台阶,当触碰到门上铜锁那一刻,有些激动,竟然试了好几次才打开。轻轻推开门,一株树映入眼帘,我的心不由微微一颤。

找到了,这就是英雄的梨树!

1951年,黄继光告别母亲奔赴朝鲜战场。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1岁。黄妈妈擦干眼泪,又把黄继光的亲弟弟黄继恕送到了朝鲜。1958年,黄继恕收到母亲来信,让他在哥哥牺牲的地方带一捧泥土回家。黄继恕来到上甘岭,摊开手帕,捧起一捧泥土,连同在附近找到的子弹壳一起包了起来,一边包,一边喃喃地说:“三哥,我明天就要回国了。朝鲜很冷,妈让我把你带回去……”

黄继恕返家那天,黄妈妈早早就在村口等候。他跪在母亲面前,哭着把那包泥土交到老人手里:“妈,我回来了,我把三哥也带回来了。”黄妈妈捧着泥土,一如捧着沉睡的儿子。回到家,她在院子中间挖了一个坑,栽下一棵梨树苗,把那捧土埋在树下,并立下家规:“以后黄家的孩子长大后都要去部队,都要去保家卫国!”

梨树——离树。有了这棵树,黄妈妈觉得儿子没有离开,她常常搬张小板凳坐在树下,仰着头和树说话,一如和自己的儿子说话。

恍惚间,很感慨。这个盛世的新年,这样祥和的岁月,黄继光,你看到了吗?

一门“老手艺”,

让孩子们主动放下手机

□吴小娟

春节是团聚的日子,大人们互相寒暄家长里短,孩子们则大胆恣意地聚在一起玩手机打游戏,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大人们也不好多加训斥。于是,外公决定使出“杀手锏”。

他砍来一扇常见的棕树叶,掰下一片长叶,剔除骨线,棕叶便柔软地一分为二。接下来,对折叶片,两片交织,从中间入手编合在一起。约摸一节手指长时,算是半成品,便压在大腿下,另取一片棕叶重复之前的动作……一条张大嘴巴的“绿蛇”越来越生动,直至最后,外公用之前抽剥出来的骨梗扎紧尾部。

城里孩子没见过这玩意儿,也不知道怎么玩,抬头看了一眼,便又埋头继续“战斗”。

“我这条‘蛇’可是要咬人的哦!”外公故弄玄虚地说。

“我才不信呢!”桐哥不屑地瞅了一眼。

“你敢试试?”外公的语气明显带着挑衅。

“试试就试试!”

桐哥伸出一根桀骜的手指直戳“绿蛇”的大嘴,外公用力一拉,“蛇”身立即收束,手指被紧紧裹住,感觉还真像被蛇一口咬住了。桐哥连忙收手,却怎么也扯不出来,越是用力却“咬”得越紧,急得哇哇直叫。

孩子们都放下了手机,好奇地围了上来。外公把拉紧“蛇身”的手一松,桐哥的手指就扯出来了。真神奇啊!这可比游戏真实多了。顿时,外公身边围了一圈拜师学艺的小粉丝。“绿蛇”的编织手法繁杂,孩子们一时半会儿难以学会,但却衍生出了很多花样——男孩们编出了跳蚤窝小灯笼,女孩们编出了小背篓小花篮,个个都有自己的创意。

舅舅趁火又加了一把柴:“小灯笼何不挑上掌灯杆?花篮里怎能没有花?”于是,男孩们蜂拥着去选折钟意的黄荆条,女孩们则去田野里寻觅早开的花儿。待他们归来,已满身春的气息!

去旌湖逛逛,

就是“打卡”旅游景点

□冯雪梅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这是传统。虽然因为疫情防控出不了远门,但对德阳人来说,旌湖本身不就是游玩的好去处吗?更何况天公作美,竟然出了太阳呢!

没有鞭炮烟花的硝烟味,空气格外纯净。旌湖绿道虽然还未彻底完善,但已经不影响大家打卡游玩了。蜿蜒的道路如一条丝带环绕在绿林草坪间,路边供人小坐的椅子也以艺术品的姿态呈现,大大小小的篮球场、足球场早已“青春飞扬”,一处处以花、草、树、石打造的别致景观,总让人忍不住拍照留念。

沿旌湖由南向北而行,一边聊着过去未来、家里家外,一边欣赏旌湖美景。丰盈的湖水在浅浅的光照下闪着粼粼波光,几株红梅将开未开,一片片贴梗海棠却已绽放得无比热闹,在温暖的阳光下显得俏丽无比。妈妈喜欢拍照,最喜欢拍花,一路走一路拍,一边还问花名。我教她到微信里“搜一搜”,繁缕、银荆、结香、金盏菊……妈妈认真地记下来了,同时还认真地学习着,以后就能自己操作了。

兴许是假期观鸟喂鸟的人多,今天,岷江桥头的鸟儿也比往常多了许多,扑棱棱地飞起来接食人们投喂的面包饼干,上下翻飞,如表演一般,让整个旌湖显得更加灵动秀美。

旌湖两岸,来来回回的游人很多,搀扶着的耄耋老人,相拥而行的年轻情侣,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夫妻……个个神采奕奕,处处欢声笑语,享受着难得的冬日暖阳。

这样的旌湖,这样的新春,美得如同一幅画。我想,就叫《旌湖游春图》可好?

新闻推荐

大葱“真宝贝”,种出亿元村 庆云县张培元村走出乡村特色产业之路

张玉彬展示自家地里的大葱。村民讨论今年大葱的品质。“今天收多少啊?”“3000斤。”12月3日中午,在德州市...

庆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庆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