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净末丑齐上阵 市川剧研究院首批传承剧目启动响排每一个眼神都是戏 川剧名角传戏更传心
川剧名角王玉梅(右)为青年演员传戏
年逾八旬的晓艇导起戏来精神抖擞
“老帮青”“传帮带”一直是川剧艺术传承的重要形式。昨日,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川剧传承项目启动响排(即带乐队的排练),此次传承项目的成果将于2月2日在锦江剧场上演。据了解,这也是该院成立传承部后开展的首个川剧传承项目。近年来,市川剧研究院通过复排《庆云宫》《太后改嫁》《焚香记》等经典川剧,同时展开“名家传戏”等展演活动,让川剧薪火相传。
传承5个剧目
包含生旦净末丑行当
据了解,此次川剧传承项目中包括5个剧目,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首届“梅花奖”得主晓艇指导的生角戏——《装盒盘宫》(高腔),国家一级演员郭存均指导的旦角戏——《金殿审刺》(高腔),国家一级演员王厚盛指导的净角戏——《打銮》(胡琴),国家一级演员肖方云指导的须生戏(末)——《挑袍》(高腔),国家一级演员许明耻指导的丑角戏《邱旺告贫》(弹戏)。
记者昨日在市川剧研究院排练现场看到,演员们正排练《挑袍》。这出折子戏讲述关羽以“降汉不降曹”为约留在曹营,得知刘备下落后,关羽千里追兄,曹操欲以赠袍为名,将其诱回。关羽深知曹意,在灞陵桥上刀挑红袍而去。“《挑袍》这一折子戏是塑造关羽形象的重点,许多细节如人物塑造、舞台把控等,必须经过老师当面提点。”为了此次排练,肖方云一早就从位于温江区的家赶到市川剧研究院,为这场戏现场坐镇。
司鼓老师余厚云来回穿梭在舞台与一侧的乐队间,每到重要情节时,他就回到乐队,提醒应该配乐的成员。领腔老师李秋华与学生杨茜并排而坐,负责《挑袍》的帮腔。李秋华介绍说,相对于一段戏中有音乐伴奏的唱段,一场戏开头的领唱更加考验帮腔功力,因为帮腔要为后面上场的演员定调,高了或者低了,演员的发挥都会受到影响。“这样的段子就特别需要老师带着学生熟悉。杨茜坐在我旁边,我能随时为她示范。”李秋华说。
年逾八旬的晓艇
想把拿手戏全传下去
演员们吃午餐期间,年逾八旬的晓艇已经赶到市川剧研究院等待下午的排练。看到老师到来,大家也不去休息,而是围在晓艇周围请教。接受记者采访时,晓艇感慨:“川剧大家蓝光临去世之前还在传戏,遗憾的是没有将他的戏全部传授。川剧传承项目这样的形式很好,我希望多为年轻人传授剧目,把自己所有的戏都教授给他们才好呢。”
昨日下午排练的《装盒盘宫》是晓艇的拿手剧目,也是一出小生的“犯工戏”。该剧讲述了“狸猫换太子”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主角陈琳同情刚出生的太子,将他放入礼盒带出宫外,遭到刘娘娘盘问。险象环生的情节、大起大落的情绪,对表演者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在饰演陈琳的3人中,川剧少年班毕业的00后邓方圆年纪最小。排练前,晓艇直接指出邓方圆身上还缺少大气的气质。生怕自己的话打击到年轻人,晓艇连连解释自己说话直白,让对方不要往心里去。“我正需要您的意见呢。”搀扶着晓艇老师坐在舞台前,邓方圆也拖来一把椅子紧挨着坐下。一边看另一名饰演陈琳的演员王耀超表演,一边调度着乐队的演奏,晓艇还时不时为邓方圆“补课”。“虽然嘴上说着不往心里去,实际上老师的话还是要往心里去的。”邓方圆告诉记者,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从少年班毕业后,他不但经常在大幕戏中演出,还挑大梁演了折子戏。邓方圆说:“晓艇老师第一次教我就这么掏心窝地指导,我更要好好学习。”
延伸阅读
搭建师徒桥梁
川剧传承更灵活
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以川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是天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川剧讲出成都故事,传播成都声音,青年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市川剧研究院院长雷音介绍,去年该院成立的传承部,更全面、更灵活地搭建师徒桥梁,为青年人才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和崭露头脚的机会。
“梅花奖”得主、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王玉梅说,相比以前通过复排剧目和“名家传戏”等项目,该院搭建的平台少了很多限制。王玉梅表示,通过选拔进入剧院、从川剧少年班毕业,剧院的青年演员队伍日益扩大。“现在剧院的青年演员有20多名,分布在演员及乐队中,这样的人才规模着实令人羡慕。”谈到如今市川剧研究院青年演员队伍的可喜情况,王玉梅自豪的语气中还带着一种责任的压力,“青年演员每年要学习一定数量的剧目,但他们可能不清楚什么剧目适合自己,哪些老师能教授,通过什么途径来学戏,而我们就起到了搭桥的作用,为他们联系指导老师,辅助他们掌握技能等。在老师选择上,指导老师要既能演也能教,目前主要以我们剧院的老艺术家及兄弟院团的专家为主,同时也会收集青年演员的意见,综合他们想要学习的剧目和老师来考虑。只要是好的剧目,都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
此外,市川剧研究院新成立的传承部还负责拟定专场演出人员、川剧进校园,把关日常剧目质量,让川剧传承出人出戏出观众。王玉梅说:“我们不仅仅有经典折子戏的传承,还会根据演员的实际情况,为他们策划个人专场演出。接下来,我们还将开展针对中年演员的专场演出,也希望通过他们的演出,吸引更多的年轻演员加入。”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雪艳 报道
摄影 胡大田
市川剧研究院首批传承剧目
生角戏 《装盒盘宫》(高腔) 导师 晓艇
旦角戏 《金殿审刺》(高腔) 导师 郭存均
净角戏 《打銮》(胡琴)导师 王厚盛
须生戏(末) 《挑袍》(高腔) 导师 肖方云
丑角戏 《邱旺告贫》(弹戏) 导师 许明耻
新闻推荐
双创升级 潮涌遂州 遂宁市2018年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综述
大英彰骏光电车间刘昌松摄第四届创客大赛颁奖现场遂宁科技创新型企业参加第六届中国(绵阳)科博会(资料图片)蓝彩电子车间刘...
庆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庆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