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同步”,农民生活大变样,“两个同步”,农民生活大变样
居住社区与产业园区同步建设、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同步转变,庆云农村社区建设正快速健康推进。截至目前,全县60个并建社区已全部启动建设,涉及原行政村381个,在建和建成户数14880户、建筑面积18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1.84亿元。
“住了一辈子平房,如今住上了别墅洋房”
娄占岭是东辛店镇东兴社区居民,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刚刚交付使用的二层别墅小楼内忙碌着。他的楼房总面积156平方米,四室两厅两卫,带车库和小院,天然气采暖,十分方便居住。谈起这些,老娄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村庄发展没有规划,村民东建一座西建一座,基础设施不配套,有钱也不敢盖好房子。现在好了,俺住了一辈子平房,如今也住上了别墅楼房。”
像娄占岭一样,该县已经有近万户农民圆了“楼房梦”,一批设计理念先进、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田野大地上。
为切实把这项涉及广大群众利益的事业做好,该县着重在抓设计、抓质量、抓特色上下功夫,在规划原则上,坚持把“把庆云当作一个景区来规划,把村庄当作一个景点来改造,把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设计。 ”做到百年不落伍,百里不落俗;在建筑设计上,走出“楼层越高越好、节地越多越好、速度越快越好”3个误区,着眼体现黄河以北徽派建筑特色,以“1+4”和连体式二层独院为主,突出实用性,提升居住社区的生命力、吸引力。
“种了一辈子地,现在当上了产业工人”
在崔口镇崔口社区,今年60岁的韩清河日子过得特别滋润。两个儿子一个加工生产体育器材,一个经销兽药、饲料,都有了自己的事业。他自己也到和居住社区同步规划建设的崔口特色产业园区内找了一家企业打工,月收入近3000元。目前,崔口特色产业园区共落户企业40多家,可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人,实现人均增收近万元。
该县在大力度推进居住型社区建设的同时,狠抓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园区建设,开创了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合力并进的新局面,有序地组织广大农民群众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务工、经商或创办小企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住进新楼后既住得起又住得好。
按照“横抓区域、纵抓产业、市场引导、龙头带动、科学布局、整体推进”的思路,遵循“突出产业化分工、规模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按照“1+X”模式,在每一个大型居住社区周边都规划建设一到多个产业园区,引导农民群众致富。据统计,全县共规划种植园区、养殖园区、加工园区、商贸物流园区、旅游园区等各类园区296个,在建和建成160个,安置社区居民10余万人。
“以生活方式引领生产方式转变”
庆云县农办主任黄平正认为:“农民住进新社区、搬进新楼房后,实现了居住、生活方式向城里人看齐,接下来必须要用生活方式引领生产方式转变,调整农村生产关系,鼓励大胆创新。 ”
农民集中居住后,加快实现农村土地依法流转,大力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现代农业成为当务之急。走进东辛店镇三和社区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的大棚内,温暖如春,圆椒长势正旺,有一米多高,每棵都结满了果实,多的达20多个。大棚采用先进的秸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纱网防虫技术,一方面秸杆发酵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源源不断地输进大棚,以促进蔬菜生长;另一方面发酵后的秸杆作为生物肥播撒在棚内,整个生产过程不使用农药、化肥。今年37岁的社区居民郑宝全一个人建成了16个这样高标准的大棚。他说:“一个大棚占地3亩多,如果没有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没有产业园区建设的推进,是没有办法发展的。 ”
土地是产业园区建设的基础,如果不能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一切将成为空谈。该县立足各社区实际,鼓励基层干部群众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开展“以互换为主、租赁为辅”的土地流转,使各家各户分散承包地实现集中,最终实现“一家一块地”目标。
□本报记者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江萍 张玉芬
新闻推荐
庆云“青少年维权岗”通过省复核验收,庆云“青少年维权岗”通过省复核验收
庆云讯(高丽艳 胡秋亮)近日,省“青少年维权岗”复核组到庆云县检察院,对该院省级“青少年维权岗”进行了全面复核。复核组一行通过听汇报、看台帐、查记录及谈话交流等形式开展了细致地检查,对该院“...
庆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