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贫困母亲”的春天,“贫困母亲”的春天

德州日报 2011-05-06 17:47 大字

庆云百名贫困母亲得益于省、市、县三级妇联提供的项目、资金、技术支持,逐渐摆脱了困境,走向了幸福新生活——

贫困,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在中国的贫困人口中,贫困母亲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她们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困苦和劳累,她们作出的牺牲更多,付出的代价更高,承受的压力更大,在贫困人口中,贫困母亲的生活境遇最为艰辛。

2009年5月8日,“贫困母亲救助行动”走进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庆云。在现场推进会上,省妇联的20万元扶助资金,市妇联的11万元贷款贴息,庆云县妇联与中澳集团联合提供的220万元小额贷款担保,给100位庆云母亲提供了一次摆脱贫困的机会。

两年过去了,庆云县许多被救助的贫困母亲借着这次机会,靠着自己的勤劳,慢慢走出了灾难与贫困的阴影。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庆云县3位不同境遇的贫困母亲。他们因不同原因致贫,却同因“贫困母亲救助行动”而受益。他们获得了来自政府、社会和企业资金与技术的支援,逐渐走出了困境……

王景秀做梦都想要一台洗衣机,然而丈夫的一场重病,不但损失了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还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也打碎了王景秀这个小小的梦。没有了丈夫坚强臂膀,她就独自上阵——

王景秀:政府给了脱贫门路

王景秀的丈夫病了。

病的很严重,本来一个蛮牛似的壮汉子,在病痛的折磨下,轰然倒下了。

王景秀的丈夫病发于2007年,一直持续到2008年底。

那会儿,王景秀的女儿正上小学,儿子刚上幼儿园,婆婆上了年纪。

在丈夫住院治疗的那段时间,王景秀一人扛着照顾病重的丈夫、两个幼小的孩子、上了年纪的婆婆的三重重担。累一点,苦一点,王景秀也就认了,但可怕的是王景秀再也没有精力出去挣钱了,挣不到钱,王景秀全家5口人就只能守着仅有的一点积蓄生活,坐吃尚且山空,况且王景秀的家境连个小土坡都算不上。

“孩子上学要花钱,全家吃饭要花钱,丈夫看病也要花钱,哪里有那么多钱呦! ”很快所有的积蓄花完了,王景秀只能厚着脸皮找亲戚借。本来王景秀家生活就不好过,经过这一折腾,日子更加窘迫了。

后来,王景秀的丈夫出院了。保住了一条命,却放掉了浑身的力气,干起活来也慢慢悠悠,全没了过去的精神。此后的多少个夜晚,王景秀都是哭着醒来的。她总是梦到亲戚拿着刀追着她要钱,她想跑,想躲开亲戚们的追赶,可越着急,就越跑不动,然后就哭啊,哭着哭着就把自己吵醒了。

“老这样,日子可没法过了。 ”王景秀指望不上谁,只能拼了命地出去打工,拼了命地下地干活,她有时候恨不能把一天掰成两天过。这个要强的女人,再不想看到亲戚们唾弃的眼神,更不想让两个年幼的孩子吃苦头。 “凭什么我的孩子吃的用的要比别人的差? ”王景秀总是这样给自己施压。

但是,她就是找不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路。

“守义村是有穷人,但没王景秀这么苦的。 ”村干部们一听说县里妇联要确定100名贫困母亲实施救助了,立马替王景秀报了名。

2009年5月份,王景秀成了庆云县贫困母亲救助中的一员。

多少年以前,王景秀到县城走亲戚,每遇到一处洗衣机专卖店她就会停下来看一看。那会儿村里面许多人家都买了洗衣机。每当好天气,有洗衣机的女人,就会让丈夫把洗衣机搬到门口,牛气哄哄地洗幸福。王景秀静静地听着洗衣机发出的“呜呜”声,很分明的听出了农村女人的小甜蜜。有时候她会忍不住怯怯地凑上前去摸一下,心里就会泛出一阵酸楚。那段时间,王景秀一遍遍地向邻居搜集着买洗衣机的信息,比如,一台洗衣机多少钱呀、在哪里买的质量好呀。一回到家,她就趴在自家的账本上,一点点地在生活费里找零头,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凑齐一台洗衣机的钱。

后来,丈夫的这一场大病,彻底粉碎了王景秀的梦,买一台洗衣机,成了王景秀想都不敢想的事。

2009年7月份,妇联承诺的救助金开始陆续兑现。利用妇联提供的生产扶助金和小额贷款,中澳集团帮她建起了一个养鸭大棚。进鸭苗前,王景秀整天追着技术员讨技术。进了鸭苗,王景秀跟伺候未满月的孩子一样培育鸭苗。 “我怕穷,人一穷,心都是冰凉的。 ”王景秀喃喃说道。

很快,第一拨肉鸭出栏了。卖完鸭子,王景秀一点点地合计,结果净赚5000多元。王景秀一下子尝到了甜头。2010年她又申请建立了第二个大棚。靠着自己的勤奋和细心,到现在她所欠外账已经全部还清,家里还添置了农用机动三轮车,当然,还有一台洗衣机。

当第一次打开买回的洗衣机,听着洗衣机“呜呜”地唱歌,王景秀一下子就哭了。

当改嫁母亲遭遇贫困的时候,面临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困扰。因此她们有着更强烈的愿望,去改变自身的状况,来证明自己选择的路,是不容别人诋毁的。同样依靠妇联的项目,刘景芝解决了养鸭资金的困局,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刘景芝:改嫁母亲证明尊严

刘景芝是改嫁到孙家村的。

刘景芝和前夫有一个儿子,刘景芝改嫁的时候,带儿子一起进了孙家村。这样,一个新的组合家庭就有了三个儿子。

刘景芝并不后悔自己的这个决定,她就是想从上一段失败的婚姻里面逃脱出来,开始一段自己向往的新生活。

刘景芝设想了各种困难,包括家人的反对、邻居的冷眼、新家庭的阻力,她都可以忍受,也相信自己的执着可以化解一切仇视和不理解。但是她就没有想到贫困会和自己搭边儿。

刘景芝自己有工作,每个月能领1000多元的工资。现在的丈夫虽然不是很有钱,但是她有信心,经过他们的共同经营,日子一定会红火起来。

刘景芝有一个不小的抱负:他要将新家庭的三个男孩子都抚养成人,都娶上媳妇儿。

然而2007年的一件意外,打乱了刘景芝所有的设想。刘景芝的公公突然得了脑血栓,生命岌岌可危。刘景芝立刻把公公送到了当地最好的医院,她要用最好的药,找最好的大夫,最大限度的减轻公公的病痛。刘景芝很清楚,自己改嫁的身份,在一个农村家庭里会饱受多大的猜忌。她丝毫不敢让自己松懈,也不敢表现任何的不痛快,她必须要比儿媳妇还要儿媳妇。

两个月后,公公出院了。

刘景芝和丈夫在医院结账的时候,一下就傻了眼。

算下来,公公住院的花费,不但用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1万多元的外债。本来,他们家以前就有1万多的债,这下,两者一加,足足有2万元。

“三个孩子还都没有工作,老二还在外边上大学。这可怎么办?儿子们花钱的时候还在后面呢。 ”

刘景芝赶紧找自己兄弟商量办法,听说养鸭子还行,刘景芝就动了心。

2008年,她带上兄弟媳妇,到县里的养殖户家中考察了一番。

回来以后,刘景芝做下了养鸭子的决定。

“建个养鸭大棚要两三万呢,自己家哪有这么多钱? ”一说起钱,刘景芝就犯难了,计划只好搁浅。

2009年,听乡妇联工作人员说县妇联搞贫困母亲救助活动,刘景芝报了名,本来也没有报多大希望。进了5月份,乡里突然通知她去开会,说是关于贫困母亲救助的。刘景芝将信将疑的来到了县里。 2009年5月8日的现场推介会,刘景芝见到了另外99位和自己家境差不多的贫困母亲。直到第一批合同鸭出栏后,刘景芝的怀疑才彻底消失。靠着妇联的帮助,第一批鸭子刘景芝纯赚了6000多元,一家人高兴地一夜没合眼。

到现在刘景芝已养了8批鸭子,平均每批纯赚5000多元,现在共赢利4万余元,所欠外债已经还清,剩下的钱买了辆六轮汽车,让儿子跑运输去。三个儿子也都结了婚。

中年丧夫,已是人生至苦,董学英的苦上却又添了一分贫穷。单亲妈妈的在对抗贫穷的时候,既没有体力上的帮扶,更缺少精神上的抚慰。董学英饮尽了人间哀愁,却依然“倔强”地面对生活。也是依靠妇联的项目,她不仅仅得到了物质上的实惠——

董学英:单亲母亲找到精神寄托

2006年4月17日。

董学英的生活从这一天彻底改变。

这一天中午,像此前的每一天一样,董学英麻利儿地为全家人做好午饭。丈夫李俊喜胡乱吃了几口,跟家里说了声,就和同村的另外两个人出了门。他们要赶去庆云县城办点事儿。

董学英在忙着照顾生病的婆婆吃饭;公公在院子里收拾着几件农具。

这一天,就像此前的每一天一样,农家小院里洋溢着安详与暖意。

董学英家谈不上富裕,但在村里也算过得去。丈夫在外边打工,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董学英在家种地,基本花销够用了。董学英的儿子上高三,马上要考大学了,女儿也考进了县里的重点中学。用邻居的话说,“孩子都要出息了”。

这天下午,董学英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个警察,开始,董学英以为打错了。

“李俊喜是不是您的家人? ”

“是。 ”

“李俊喜出车祸了,目前正在县医院,赶紧派人来接。 ”

董学英的第一反应是心里踏实了很多:“人家让去医院接回来,估计俊喜的事不大,可能就是擦伤了点皮。 ”

董学英随便带了几件衣服,坐上车就到了县城。

接待她的是几名警察,当场确认好身份,董学英跟着一个穿白大褂的医生,进了一个很大的房间。

房间里很冷,董学英不禁打了个寒战。

然后,医生把她领到丈夫的尸体前,董学英一看到白布,差点一头栽倒在太平间里。

丈夫死了!

董学英脸刷一下就白了。接着一声凄惨的哭叫声,划破了太平间的死寂。一旁的医生忙背过脸去,擦着眼泪。

“没说让我到太平间接人啊! ”

之后董学英的生活就陷入了长长的噩梦里。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却没了顶梁柱,日子可要怎么过?董学英不知道也不敢想。董学英没有什么技术,全家老小也只能靠几亩地过日子。婆婆的身体越发不好,两个孩子学也得上,生活费、医药费、学费像三座大山,重重的压到董学英身上。有时候,董学英真想一咬牙,离开这个世界,或许就没有了那么多的痛苦。

“我和妹妹都商量好了,学不上了,回家帮妈妈干活……”董学英的儿子和女儿也没了上学的心思。

“不行! ”董学英没等儿子说完,立马打断了儿子的决定。

董学英连赶带轰地又把两个孩子送回学校。

她想着出去打工,然后再向亲戚借点,发狠一定要把孩子们供养出去。可是贫困,却不给董学英任何翻身的机会,董学英越是挣扎,贫困越是张狂肆虐。生活费、医药费、学费像一个个永远也补不完的窟窿,任凭董学英玩儿命的打工挣钱,就是看不到一丝填满的希望。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就像挣扎在波涛汹涌中的一艘小船,稍有不慎,便可倾巢覆灭。董学英的精神也到了崩溃的边缘。

就在董学英一筹莫展之际,2009年,“贫困母亲救助工程”给了她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县里召开现场推广会之前,她挺怀疑这个事的,“我养鸭子一没技术,二没资金,能行吗? ”

2009年5月8日,“贫困母亲救助行动”现场推进会在中澳集团召开,董学英和其他99位母亲,成为了第一批救助对象。

开完这次会,董学英立马看出了这里面的实惠。省妇联承诺:向社会募集资金20万元,利用这笔资金,百名贫困母亲依托中澳集团发展肉鸭养殖项目。 2009年7月依靠省妇联的生产扶助金和县妇联协调的一部分小额贷款,为100名母亲建起了养鸭大棚,中澳公司赊欠给鸭苗和饲料,并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董学英的机会真的来了。

到目前为止,董学英已经养了10批鸭子,每批纯赚5000多元,共赢利5万余元。董学英的儿子已经毕业,去年结了婚,2010年在城区按揭购买了楼房。

鉴于董学英的高中学历和出色表现,中澳集团聘请董学英为西柳行养殖场场长,2009年她又获得“优秀场长”荣誉称号, 2010获得中澳集团 “十佳员工”荣誉称号,免费享受海南双飞五日游;2011年在国际三八妇女节上又获得中澳集团优秀女工。

董学英渐渐摆脱掉丧夫之痛,寻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更获得了精神的寄托。

>>>相关链接<<<

2009年5月8日,“贫困母亲救助行动”走进庆云,庆云县100名贫困母亲获得了生产扶助资金。省妇联向社会募集资金20万元,利用这笔资金,百名贫困母亲依托中澳集团发展肉鸭养殖项目。截至2009年11月中旬,20万元扶助资金全部到位,并都发放到100名贫困母亲手中。扶贫贷款和小额贷款也全部到位,用于给贫困母亲建设标准化养鸭大棚及相关费用。经过各级妇联和中澳集团的共同努力,2009年10月为100名贫困母亲提供的100个养鸭大棚全部建完并投入了使用。到目前为止,100名贫困母亲平均养肉鸭九批,每个鸭棚一批次养鸭1800只,平均得利润3800元至4500元。截止目前,每个贫困母亲平均净赚4万元,98名贫困母亲还清了家里所有的欠款,基本实现脱贫;另外2户家庭因为家里临时发生一些变故,旧债刚还完又借新债。对这部分贫困母亲进一步加大了帮扶力度,给这些家庭提供了更优惠的政策,帮助她们尽快脱贫致富。总之,100名贫困母亲的生活水平较以前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

□见习记者 任立松 张晓航 本报通讯员 徐洪义 刘玉苹 邢晓云

新闻推荐

庆云城乡“绿”意盎然,庆云城乡“绿”意盎然

污水处理后成景观水 废料处理后变原料

庆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