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田林网覆盖100%,粮食机收100%,存储损耗0.8% 齐河县写出粮食“三字经”

农村大众报 2021-09-10 17:38 大字

高标准农田机械化收割小麦。(资料图)张平(左)在玉米地调查玉米生长状态。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小麦“五代”服务。“目前,全县秋粮长势良好,丰收在望。”9月6日,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法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齐河县的粮食总产量常年保持在22亿斤以上,已经连续7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齐河县因何能交出如此优异的“粮安答卷”?记者带您去解读齐河县“抓、管、控”的粮食“三字经”。

抓牢源头

粮田变良田

粮种变良种

9月6日早上,小雨绵绵,齐河县刘桥镇西杨村党支部书记李化庄到玉米地转了一圈,看着长势良好的玉米,他满意地点了点头。李化庄说,不出意外,今年的玉米产量跟去年差不多,亩产在1500-1600斤,个别地块可以达到1800斤以上。

对粮食产量这么有信心,是因为全村的3305亩耕地全是高标准农田。李化庄说,建成高标准农田后,村民的浇地成本缩减了三分之二,粮食产量却增加了不少。“以前,小麦亩产也就在700多斤,好的能到1000斤。现在基本都在1300斤左右。”

王法明介绍,自2011年开始,齐河采取集中整合项目资金和县乡财政投入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提升农田建设水平。截至2020年年底,已累计投资10多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80万亩,全县粮田林网覆盖率达到100%,有效灌溉率达95%以上,建成了农业农村部30万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核心区、80万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和100万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辐射区。今年以来,齐河又抓住山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试点机遇,提出了到2023年把高标准农田由80万亩增加到110万亩以上的建设目标。

粮食要高产,良田和良种缺一不可。所以,在努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齐河县也在积极开展良种提升工程。

9月7日上午,在焦庙镇周庄村试验田里,齐河县种子站站长路永民正在认真观察玉米长势,并详细地做着记录。“这片试验田种的都是玉米新品种,一共有88个。”路永民说,粮食品种多、杂、乱,农户难以选择,而试验田就是展示窗口。新品种经试验种植后,从中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综合性状表现好的,推荐给种粮大户和种子企业,获得他们认可后,再向农户推广。

对于小麦品种,县里则是采取了统一供种方式。王法明告诉记者,自2012年起,齐河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开展全县百万亩小麦统一供种,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目前,全县小麦良种繁育面积达到6万亩,年产量保持在3000万公斤以上,完全能够满足全县小麦统一供种需求。

胡官屯镇坟台村的种粮大户孔繁荣,是良种提升工程众多受益者之一。“去年种植繁育良种后,产量和收入取得了新突破:小麦平均亩产达1280斤,玉米平均亩产超1400斤,每亩的种粮收入突破了1500元。”孔繁荣说,今年的夏粮已经丰收,秋粮也丰收在望。

管好中间

农民专家化

土地托管化

近段时间,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张平常到玉米地里,了解玉米生长状态。“从目前的生长状态来看,玉米长势很好,秋粮丰收在望。”张平说,在收获前,他会密切关注玉米长势,不能掉以轻心。

今年3月,齐河县召开会议,组织60名农技专家成立了15个“农业生产服务督导组”,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工作,每周开展生产服务调度。

今年,在小麦条锈病防控的关键时期,督导组成员奔赴各乡镇,指导农户科学开展统防统治。“全县投入1380万元,对所有小麦实施了一喷三防全覆盖。”齐河县植保站站长袁光柱说。由于防控及时,今年的小麦亩产比去年增加了2.05公斤。

专家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农民技术水平的提高才是根本。为此,督导组成员会重点围绕粮食田间管理,组织农技、植保、土肥等业务站室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到乡镇赶科技大集,组织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到试验示范基地现场观摩学习,还充分利用电视讲座、网络、田间课堂等方式,加强对种植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示范带动小农户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把农民变成农技专家,种地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还有一种解决种地难题的办法,就是把土地上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

9月7日一大早,刘桥镇西杨村村民李化荣照例来到村口的候车点,等待村里去省城的车辆。“从村里到济南就半个多小时,干一天建筑活,能挣三四百元。”李化荣说。

在西杨村,像李化荣这样外出务工的,有近百位村民。玉米即将收获,还能够放心地外出务工,底气源自家里的土地既有人种也有人管,他们完全就是个“甩手掌柜”。

2013年,西杨村成立年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土地托管服务。“现在,全村3305亩土地都由合作社托管,粮食从种到收,都有统一的标准。村民什么都不用操心,脱了粒的玉米就送到家里了。”西杨村党支部书记李化庄说。

胡官屯镇周苏村73岁的孔祥民年事已高,子女常年不在家,他就把土地托管给了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金穗合作社负责人袁本刚说,他们的各个服务环节都有严格的作业标准,对作业质量有明确要求。比如玉米机收环节,籽粒损失不能超过2%、籽粒破损不能超过1%。

截至目前,齐河县已经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86个,农机保有量4万台套,年作业面积760万亩次,综合托管率80%以上。

控住收尾

颗粒要归仓

存储要减损

“减损就是增产,所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作业操作水平,才能将粮食损失率降到最低。”齐河县农机手焦方义说。今年6月,他参加了山东省“潍柴雷沃杯”粮食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他从1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成为“全国粮食机收减损之星”。

作为粮食田间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规模化的机械收割是“颗粒归仓”的重要保障,而联合收割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收获作业的质量。作为产粮大县,近年来,齐河通过不断举办收割机驾驶操作员培训班,提升驾驶员操作水平。焦方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每到粮食收获时期,在齐河县的农田里几乎看不到农民,全是收割机来回作业的身影。据介绍,今年齐河夏粮基本实现100%机械化收割,全县小麦只用四五天的时间就全部收割完,粮食损失率低于国家标准机收损失率。

“颗粒归仓”不一定都能变成粮,存储环节的损失也不容小觑。

“以前,除了得自己联系收割,家里也没有晾晒的地方,雨淋、鼠咬、霉变等,一亩地的粮食总要损失几十斤。现在,有了粮食产后服务,从收割到存储都不用自己操心了。”9月7日,胡官屯镇潘庄村来地里查看玉米长势的村民潘尚振告诉记者。今年夏粮收购高峰之际,齐河县阴雨天频繁,潘尚振就把收获的3万多斤小麦,全部拉到了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避免了粮食损失。

齐河县粮食安全保障中心产业发展股副主任孙晓伟介绍,2017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政部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齐河县抓住机会,投资2400万元,建设了6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粮农提供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服务。截至2020年年底,这6处产后服务中心均已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

“过去,农户自己晒粮、运粮和存粮,会产生一定损耗,而产后服务项目中的代烘干、代储存可以有效减损,代清理、代加工和代销售则可以提高农户效益。”孙晓伟说,代烘干和代储存可以实现每亩减损近30斤小麦。

目前,齐河县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服务范围已经覆盖晏城街道、焦庙镇、胡官屯镇、刘桥镇等8个镇街,覆盖区耕地面积59.3万亩,粮食年产量58万吨。2020年,这6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服务粮食数量约18万吨,节损率达到3%。

如果说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服务性更强,鲁粮集团“智慧粮仓”则科技范儿更足。

9月7日下午3点,鲁粮集团山东齐河国家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桂果为记者展示,不用进入仓内,通过粮仓智慧管理系统实时视频端口,就能查看仓内的仓储情况。

“现在属于夏粮防护期间,为了避免外界病虫害感染,我们尽可能少开仓门,运用智慧管理系统,完成粮仓透明监管。”吴桂果说,储备库目前共有56口平房仓,仓容约14万吨。平房仓配有多参数粮情检测系统,粮面下布设了测温点和害虫诱捕器,可以实时检测粮堆内部的温度、湿度、粮食水分以及粮堆内的害虫、氧气、磷化氢等多参数指标。可根据多参数粮情检测系统分析粮食储存质量情况,检测粮仓中是否存在虫害,避免粮食发生霉变。该系统还具备实时监测预警技术,粮面有异动,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与人工检测相比,多参数粮情检测系统更加方便、快捷。“过去一个人管理三口仓,现在一个人可以管理六口仓,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准确率。”吴桂果说,“以前,农户自行储粮,粮食损耗量达8%。现在,我们储备库的粮食损耗量基本控制在0.8%以内。”

据了解,今年齐河县夏粮面积比上年增加8229.45亩,增长0.72%;单产比上年增加2.05公斤/亩,增长0.43%;总产比上年增加0.13亿斤,增长1.15%。目前,全县秋粮长势良好,齐河即将迎来连续第19个丰产丰收年。

新闻推荐

德州中行 做涉外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德州中行深挖自身外汇专业银行优势,从涉外企业定制化外汇交易需求及优化交易体验出发,帮助企业达到更高效、更安全和更...

齐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齐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