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运河流得繁荣来,运河流得繁荣来

德州日报 2014-07-23 14:13 大字

德州段运河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全长141公里。在明清近500年的历史中,德州以运河交通为基础,明永乐时成为全国33个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

德州位置重要,最初是一座军事化城市。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曰:“州控三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使德州成为战争的附属品和牺牲品。

战国时,地处齐赵交界,战争频繁。汉末更是如此。两晋时,夷族入侵,德州成为争夺的主战地。南北朝时,刘裕挥兵北上,夺青、兖、司三州,德州战火纷飞。唐天宝年间,安禄山在渔阳起兵反叛,颜真卿率军在德州一带抗击叛军。元末,战乱频繁,德州几乎是“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

明初靖康之役,德州“残杀蹂躏,几无孑遗”,城内一时间皆为军户,几无民户。德州城内是数量庞大的驻军。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常遇春攻克德州,立守御千户所。洪武九年(1376年),设立德州卫,为正卫。主要任务是守城、治城、管河、护漕、护仓、运船等。这样一个没有州民的卫城,这样一种建制,显然没有城市商业发展的条件。

洪武三十年(1397年),运河裁弯取直,并在所截河湾东岸筑卫城,城内专门储存山东、河南等地的漕粮,德州成为大运河沿岸四大名仓之一。建文元年(1399年),为保护粮仓和战略需要,在此地以营为单位驻扎军队,城内居民皆为军户。都督韩观在德州城北建筑了哨马营、驸马营等,即历史上著名十二连营,它让德州变成地地道道的军事性城市。永乐五年(1407年)添置德州左卫。至此,两卫共有 110屯(村)、11200人,拥有漕船76只。这些军屯分布在运河两岸,担负着漕运及安保任务。

这时的德州,商业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没有形成固定的市场与商品交易区域,商人多以行商为主,物资也多为当地驻军服务。而当地农业生产也主要以士兵屯田为主。

德州经济发展的大转折发生在永乐九年(1411年)。这年,为减轻民众负担,加快南粮北运,工部尚书宋礼开会通河,大大提高了运河的通航能力,德州交通枢纽的作用日益显著。当时“凡东南漕粟,商贾宾旅,以及外夷朝贡,道皆由此”,形成了“便国家之漕运,通商旅往事,公私之利在焉”的多赢局面。这时的德州,客商云集,“四方百货,倍于往时”,运河两岸商贾云集,舟车如鳞,产品堆积如山。

商业的迅猛发展,促使明廷重新定位德州。 《德县志》载,永乐九年,南北商旅被安置在城厢并设市:南关为民市,为大市;西关为军市,为小市;马市角南为马市,北为羊市,东为米市,又东为柴市,西为锅市,又西为绸缎市。中心角以北为旧线市,南门外以西为新线市……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德州的繁荣开始进入中央政府的视线。为有效管理商业秩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明政府于宣德十年(1435年)在德州设榷关,“在浮桥北运河西岸,后移浮桥南东岸,为临清州钞关所辖分关口,距临清总关水路三百三十里,专征河路货税”。

正德六年(1511年),由于各类人口的聚集,以前的德州卫城已难以满足商业发展在空间与地域上的要求,时任德州知州的宁河与守备桂勇筑外罗城,延袤二十八里,形成了“九街八巷”、“二角”等繁华的商业区,出现了“工商繁荣,客商云集,货物山集,交易繁盛”的景象。到万历四十年(1612年),“御河西徙浮桥口,立大小竹竿巷,每遇漕船带货发卖,遂成市”。明礼部侍郎程敏政在《德州道中》描述:“出逢漕舟来,入逢漕舟去。联樯密于指,我舫无着处”,充分反映了德州客商、运丁云集,商业发达的景象。

在德州的外省商人中,山西商人最为著名。很多晋商在德州、齐河、陵县、禹城等城镇设立布庄、布店收购棉布,然后销往西北口外及东北各地。 《齐河县乡土志·商务》说:山西商人在城镇设立布庄收购“齐河大布”,然后批发给从事长途贩运的商人,销往口外。乾隆《潞城县志·耆旧》中记载,潞城商人贾庆余驻扎在禹城,“东西奔驰,恒竟岁无停晷”,终于暴富,成为大商人兼大地主。

除各地商人在德州从事贸易外,明代运军夹带土宜与政府的干预也是德州商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开始,为转运、存储漕粮,朝廷在运河沿岸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建水次仓,并派户部分司主事管理。运丁的消费,刺激了德州的服务业、饮食业、娱乐业的发展。明代专业运军队伍达十二万人,为了提高运粮积极性,成化十年(1474年)规定每艘漕船可携带10石土产,嘉靖年间提高到40石,万历六年(1578年)上升到 60石,清道光八年(1828年)达到180石。这些货物既包括南北方的粮食、布匹、瓷器、竹木等日用品,也包括食盐等国家专卖品,属于走私性质。德州作为漕运码头、仓储基地成为当时运军驻足贸易的重要场所,每当夏初漕粮抵坝之时,漕粮搬运工达几千人,大量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奢侈品在此销售,进一步促进了德州商业的繁华。

乾隆时期,德州城内有粮食市场十几处,经营粮食的店铺多达百余家,每年粮食交易量在五六百万石。城内有手工业作坊200余处,商号400多家,并涌现出许多名字号和名产品。德州农家编织的草帽辫,远销川藏云贵;德州的农产品如棉花、小麦、芝麻、玉米、红粱等,畅销外地,“颇属繁盛”。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道光年间,德州经济迎来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王德胜

新闻推荐

沿着“四化同步”之路迈向大而强,沿着“四化同步”之路迈向大而强

今年上半年,德州市农业工作交出一份漂亮答卷:夏粮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小麦收获面积770.6万亩,单产541.8公斤,总产83.5亿斤。其中,齐河县20万亩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小麦平均单产715.97公斤,再创全国...

齐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齐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