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种地变“掘金”增收不费力,种地变“掘金”增收不费力

德州日报 2013-12-06 15:07 大字

本报讯 (记者 邓静 通讯员 陈建强 张洪雨)大棚内,或红或黄或粉的非洲菊竞相绽放,十几个村民忙着采摘、整理、捆扎。时下,正值德城区二屯镇程何花卉合作社的非洲菊上市。合作社年产鲜切花1000万枝,市场供不应求。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在诸多利好政策的带动下,加入程何花卉合作社的159户农户收益逐年提高。 “合作社年均销售额300余万元。去年,社员每股分红1000元。 ”合作社负责人商春惠说。

借助惠民政策东风,德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拥有农民合作社95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1280家、经营耕地面积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45户、家庭农场140多家,50万农户参与。其中,加入合作社的社员达20万户,户均增收3000多元。 “谁来种田”“怎么种田”不再是难题。

打工农民有了“田保姆”。 11月25日,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寇坊社区西杨村村民杨文军的麦田里,汩汩清水流得正欢。打工在外的他从来不为浇水等农活犯愁。该县宏发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他家5亩土地的“保姆”,合作社提供耕地、播种、收割及田间管理等服务,并列出明码标价的菜单,种收的每一个环节像“点菜”一样,选一项交一项的钱。像宏发农机专业合作社一样,全市活跃着一批大田托管、农业机械、农资配送等社会服务组织,被形象地称之为“田保姆”,为外出打工的农户解决了田地无人打理的后顾之忧。

规模化经营让增收不费力。从2011年的五六十亩发展到如今1.32万亩,3年间,齐河县大黄乡石碑杨村种粮大户王成亮真正尝到了规模经营的甜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后,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实现聚集,种粮的比较效益就上来了。从各个方面算,我种地比农民单户种地每亩一季节约成本200元,两季就是400元。 ”目前,德州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70万亩。全市50亩规模以上的种粮大户有245户,经营耕地面积7.5万亩。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也是德州市继续努力的方向。据市农业局经管处处长张洪星介绍,今后,德州市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农户通过转让、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实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连片集中经营。计划到2020年,实现土地流转面积450万亩。此外,德州市正酝酿出台《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意见》,探索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要素约束方面的问题,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严格落实税收、财政、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

新闻推荐

组织开展教师普法工作,组织开展教师普法工作

齐河县教育局——

齐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齐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