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小猪倌”的成功之路,一个“小猪倌”的成功之路

德州日报 2012-10-28 17:14 大字

十六大以来,德州市着力建设京津济地区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了由畜牧大市到畜牧强市的转变。齐河县朱英强养殖场的不断发展,则折射出了这一巨大变化——

一阵秋风吹来,浑身凉飕飕的。而正在修建养殖场的朱英强,却忙得满头大汗。短短几天的时间,他在辛屯村新建的存栏2000头母猪的养殖场,已初见规模。

说起齐河县经济开发区西魏村的朱英强,那可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他在西魏村年出栏5000头的养殖场,年收入过百万元;如今在辛屯村的第二处养殖场明年6月也可投入使用了。

谁能想到,1991年朱英强还是一个普通的“小猪倌”。当时因为家里穷,又缺少技术,他只养了6头商品猪。拼死拼活,一年下来,每头猪也挣不了几个钱。随后几年,养殖形势迅速好转,不再满足小打小闹的朱英强便盖起猪舍,开始规模化养殖。短短几年的时间,养殖规模逐步达到存栏280头。

真正推动他把规模做大的是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扶持政策:2008年,国家按照养殖1头能繁母猪70元钱标准发放补贴,为每头能繁母猪按30元标准购买保险;县里为了扶持养殖户扩大规模,一次性地给他20万元项目扶持款;畜牧部门则派来技术员担任常年技术指导;镇上还帮着联系饲料和销路,并大开方便之门,提供土地等。

良好的养殖政策,又让朱英强的思想再次产生改变,他决定开始现代化规模化的养殖。 “因为全部安装了自动上料机和除粪机,节省一半人力;采用三元杂交技术培育新品种,产仔率高、耐粗饲料,每头母猪每年可多产仔6头;批量购买饲料,价格比普通养殖户每吨便宜150至200元……”谈及规模化养殖的好处,朱英强如数家珍。 (下转2版)

□本报记者 张志宁 本报通讯员 王雁秋 石勇 崔志华

新闻推荐

50多名农民工领到欠薪,50多名农民工领到欠薪

10月29日,齐河县赵明全(右一)等50多名农民工从法官手中领回欠薪。赵明全等50多名农民工曾于2010年6月至10月,在齐河县经济开发区某建筑工地做钢筋工等活计,被拖欠工资共计11.1万元,后多次催要未果,无奈...

齐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齐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